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對第廿一講的意見---Adam Fok

人討論「我」的時候,都傾向把「我」割裂二分,稱為「靈魂」與「肉身」。「靈魂」普遍與性格、思想、心態、智慧有關,而「肉身」的定義則明顯得多,不用細表。有人認為肉身使靈魂腐朽,也有人認為肉身是提昇靈魂的工具。人死後,靈魂可能與肉身一起同歸於盡,也可能飛升(或者可能是回歸)到形而上的世界──稍為離題,「形而上」這個概念真是方便好用,世事總可以被「形而上」的眼睛看透了。


當靈魂與身體互動,就產生了記憶。靈魂或會受到記憶的指引,指導著身體,在物理定律的限制下製造事件,然後靈魂借助身體的接收器,以記憶的方式儲存往事。人不斷重複著這個循環的過程。除了靈魂,身體也可以承載著記憶,如傷疤、眼袋及淚痕,不過毫無疑問,我們對靈魂主管的記憶更著緊──我們更著緊傷疤、眼袋及淚痕背後的故事。

記憶可靠嗎?先撇開它「會流失」的特性不說,「攻殼機動隊」示範了「植入記憶技術」的可怕之處。會中亦討論過記憶能否用來識別「我」。我們似乎都同意,單是記憶還不足夠界定「我」,即使它支配著我們的人生。

在一個關於人文的課堂上,剛巧遇上探討愛情的課題。導師先設下了陷阱,問同學的「擇偶條件」,然後問若果他/她沒有了那個條件,你還會愛他/她嗎?然後他再追問,你愛他/她的甚麼?是他/她令你欣賞的性格或外表,還是他/她本人?如果你在另一個他/她發現了那些條件,你會否移情別戀?在坐的同學當然非常不服氣,認為他強把性格外表與他/她本人分開。導師只好退半步,說這個分割法是柏拉圖的主張,但並沒有認輸:即使這個主張是錯,那堆問題依然有效。

我想關鍵是回憶。所謂「擇偶條件」只是一扇窗,讓窗外的第一口新鮮空氣走進生命。真正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的,是彼此共同創造的經歷。若是「真愛」,「擇偶條件」就會完成它的使命,永久被塵封,不讓溫暖流失;若是「交易」,它則是一道稱職的逃生門。當「我」與其他的「我」擦出火花,「我」的本質變得更為複雜。

但複雜又如何?講者亨利即使不能以此講完滿地解答甚麼是「我」的本質,但他還是這樣活過來,繼續享受生活,繼續找尋著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