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8/4的UCB

講題: 基本御宅教養課(動物化的後現代:從物語消費論到Database消費論
───御宅族作為日本社會的新主人!!!???)
講者: Gerund
日期: 2013年4月8日 (一)
時間: 7:30 pm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YIA 501


資料來源:

《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
作者:東浩紀
出版社:大藝出版
(日本發表年份:2001)

1. 御宅族
─ 沉迷動畫、漫畫、電玩、SF、特攝片、Figure模型
─ 始於出生於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一代,主要看《機動戰士高達》、《宇宙戰艦大和號》─ 第二代70年代前後出生:《新世紀福音戰士》
─ 第三代80到90年出生代:更多推理輕小說、電子小說遊戲及網絡同人活動
─ 「御宅族」一詞最早出現於1983年雜誌,中森明夫的介紹文章
─ 「御宅」:你家的意思
─ 被大眾認知:1988-1989年宮崎勤連續幼女綁架案
─ 道德恐慌
─ 直到2005年《電車男》電視劇狂熱

2. 日本動漫作品的起源
─ 作品特色:
─ 日本傳統元素
─ 以日本主題居多
─ 日本表現手法
─ 但其實是50年代至70年代戰後美國進口的次文化
─ 例子:超能力、魔法
─ 日本學者解讀:以為自己站在歷史潮流尖端 → 清高主義(Snobbism),忘掉戰後自卑感,直到90年代

3. 御宅族後現代特點
1. 二次創作,Comiket販賣同人誌、遊戲、Figure
─ Jean baudrillard 布希亞:後現代社會特徵
─ 作品與商品、原創和複製品的區隔趨模糊
─ 擬像(Simulacra)
─ 御宅族重視虛構多於現實的態度
2. 大論述(Grand Narratives)的失落

4. 大塚英志《物語消費論》
─ 分析1:仙魔大戰貼紙
─ 772款貼紙 → 符號 → 深層大物語的追求
─ 分析2: 機動戰士高達
─ 偽史志向
─ 宏大宇宙故事背景 → 弱化國家神話
─ 從同人創作到公式設定,例子:米諾夫斯基粒子

5. 大物語的失落與Simulacra的大量出現
─ 二次創作:Mad片、惡搞
─ 物語變得零碎,背後大物語不存在
─ 只有Database
─ 萌屬性消費興起
─ 先有Character搭配後有故事
─ 村上隆的不受歡迎

─ 黑格爾的「動物化」
─ 解決動物慾求,沒有深層解讀興致

─ 清高主義
─ 明知被騙仍深刻感動,從虛無尋找的真實感
─ 懷疑社會的犬儒主義
─ 理想 → 虛構 → 假想

6. 電子小說遊戲作為例子
─ 有請Helic
─ 小說+CG圖+攻略女角
─ 多重世界、路線、結局
─ 最初為成人向,後來已沒有色情CG圖
─ 二次創作
─ 斷片的使用
─ 小物語搭配
─ 感情的投入 → 有效Save/Load Database
─ 御宅族社交模式
─ 交換資訊(共同Database)
─ 表面化的溝通
─ 可隨時脫離、進入
─ 感情無實質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