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偉大的發明:演化》

日期: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待議)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 Max Wong

當代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怎樣解釋生命之演化?
-- 自然選擇、性選擇、分子進化、生命起源、大滅絕... 
演化的思潮,怎樣影響當今的社會科學理論?
-- 進化心理學、社會達爾文主義...

Reference:
1.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好遺憾我未讀過此書,但達爾文的理論已被最新的bio及biochem修正,故可先讀其他書)
2. 方舟子, 《進化新解說》 (深入淺出的科普書,可在公共圖書館找到,作者值得留意)
3. Nick Lane,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較新的學術書,很深但很新奇,我會upload pdf上UCB網)
4. 張雷, 《進化心理學》 (作者為中大教授,更開了個相關的大通course)
5. Peter Dickens, "Social Darwinism : linking evolutionary thought to social theory" (不予置評)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第廿七講的借題發揮---Adam Fok

(我想,肥幫應該會喜歡這篇創作吧!如有機會我會繼續寫下去。)

歷史 序

你的冷眼
流下凝冰
劃破覆轍
留下血痕

它直插我的掌心
沒有融化
沒有昇華
只有墮落的裂縫

我把它吞下
撕心
斷腸
卻沒有恨

你我對望
交換著彷徨


歷史 一

「那兩道血痕並不是覆轍,」你糾正我的比喻,「它們是因死亡而活著的戰壕,是被熾熱的血沖刷的河床。血隨著時間流逝而凝固,幻化為各種靜態的英雄雕像與勳章,卻醞釀著動態的殺氣,為醜惡的人類預備著表演的舞台,迎接下一輪熾熱的血,墮入無止境的循環。」

「你的比喻很精彩,但不代表我的比喻有錯誤。比喻承載著作者的觀點。我把歷史比喻為你,並為你注入生命。你是一個猶豫不決的旁觀者,你的冷眼透著一種冷漠,也透著一種彷徨。我從你的外貌觀察歷史的痕跡,從你的凝冰之淚感受著歷史的苦痛。」

「你的比喻既褻瀆了本體,也褻瀆了喻體。歷史拒絕成為我的本體,我拒絕成為歷史的喻體。歷史不需要被愚蠢的人類捏造的任何比喻所簡化及解釋。我拒絕成為舉棋不定、以外貌嚇唬別人的傻瓜,我拒絕成為凝冰的量產機器──最重要的,是我拒絕成為人類。」

「你剛才為你的兩道血痕大放厥詞,亳無顧忌地運用比喻,把你的血痕比喻成血腥博物館。你褻瀆了人類為和平所流的血。」

「那不是比喻,而是事實。我清楚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品,用的正是你恩賜給我的冷眼。我的所謂主人,你需要我為你逐一描述它們嗎?」你步步進逼。

「你的凝冰為覆轍劃上血痕,警醒著人類不要再發動戰爭。這是我創造你的目的。」我歇斯底里,一手毁滅僅餘的神秘感。

「悲劇無時無刻正在發生,新的悲劇覆蓋舊的悲劇。舊悲劇被壓得面容扭曲,人類卻只看到他們呻吟著的可笑表情,以無情的笑話諷刺著他們。所以,你不要在我面前展示虛偽。」

你張開雙臂,赤裸的美麗胴體亳無保留地誘惑著我。「你的文字正正展現著你的虛偽。你的詩句忽略我的身體,引導讀者的視線到我的滑稽面孔與你的穿洞掌心,根本就是無聊透頂。讓我喚醒你的本性,快來擁抱我。我不是歷史,也不是人類,我是怪物,正如你的本性一樣。」


主客已經互換,我失去主導權。你把我撲倒在地,緊抱著我。你的心臟是戰鼓,雷鳴的鼓聲催動著殺氣,隔著你的乳房敲碎我封存著本性的厚牆。你咬著我的嘴唇以及舌頭,你失焦的冷眼在恥笑著我。滾燙的慾念隨著急促的呼吸輸送到臉上,把你的英雄雕像與勳章一一溶掉,血河重新流動,我的臉印上濃濃的血,成為寄存著亡魂的戰紋。

然而我沒有任何武器,連運用赤手空拳的權利也被剝奪。我的身體受制於你的身體──你的雙腳纏著我的雙腳,你的緊抱使我的皮膚逐漸發紫,雙手開始麻痺。只有那可憐的陽具自以為是無堅不摧的武器,在你的胯下無意義地昂首肅立著,一副顧盼自豪的模樣──那是我唯一能夠表現出剛被釋放的本性的工具。

「你愈來愈表現得像真正的歷史。」我用僅餘的理智,從喉頭擠出這十三個字。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菜園村風雲

日期: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鄭家榮

概要
自二零零八年起,菜園村這個名字常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中,並和政治拉上了密切的關係。然而,不同媒體對菜園村的報道/導都不盡相同,究竟菜園村的實況是怎樣呢?本人近期親自走進了菜園村,藉着今次的聚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菜園村的親身經歷,並嘗試分析一下村民現時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整個菜園村運動所牽涉及的一些政治問題。

功課:

附件:
宣傳圖片一幅.感謝會員Melvin提供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對第廿六講的意見/筆記---Adam Fok

(Ben: 如我有詮釋錯誤請不吝指正,謝)

人若嚮往「啟蒙」,他必然會認為「蒙昧」是負面的。康德說啟蒙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諸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暗中預設了「蒙昧」的本質。至於如何啟蒙,他認為我們應該「獨立使用理性」。與康德相隔多年的福柯則指出要以「批判」的態度表現理性的不合理,以防啟蒙變成另一神話。

喜歡邏輯的朋友或會對這句陳述有興趣:「執著於啟蒙本身,啟蒙就成為一種蒙昧,必需予以啟蒙」。這句陳述指出若啟蒙是對的,那麼所有觀點──包括啟蒙本身──都不可能有立足之處。除非我們把「啟蒙」提升至絕對正確不容挑戰的地位,它就可超脫邏輯限制,但這樣做「啟蒙」則會拖著宗教的影子。

「啟蒙」也帶著「沒有終點」的迷茫感。這源自兩個面向:一是人類未知自己是否已經完全地把所有「蒙昧」打破,二是我們所謂「啟蒙」可能只是鐘擺循環往復的過程。講者提到一個很妙的說法:「猜不準的救贖」。

若把「啟蒙」放在現世,一個重要的「啟蒙」方向是「使人愈來愈擁有找尋幸福的人權,變得更自由、平等」。美國獨立宣言體現了這個目標:
我等之見解為,下述真理不證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原意為:擁有私人資產之權)。(Quoted from Wikipedia) 
(不過,黑人算是爭取到人權的日子卻是在此宣言發表約200年
於是這種精神成為「立足點」(不證自明),人民在有限的資源及人性的醜惡之下努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今天有尊嚴自由的生活,得著於祖先的犠牲。不過,當人過於自由,卻會造成空虛問題,沙特說「人是被詛咒而得到自由」,講者亦提到自由帶來的空虛是「啟蒙」的一種變質。所以「啟蒙」一路走來,並不是單純地奔向絕對自由,而是一邊走向自由,一邊找出有甚麼束縛是必需及破除,這也需要批判思考的幫助。

有些人喜歡自由,有些人喜歡束縛,人類的思想走向多樣化,可說是「啟蒙」的後果。福柯察覺到以上情況,認為我們不能以全面統一化的理論去處理對人類的理解。他也洞察了當統一化的理論客觀地看「人」,為人類的思想強加屬性時,其實這些理論也影響了「人」,會使他們的行為向該理論傾斜,進而強化了那些理論。這是社會科學學說對人類的束縛。所以,起碼有三種東西指導著我們的行動:自身理性、自然律則與社會習俗及學說。當我們放棄以全面化理論去看「人」,就會如福柯所說:「我們永遠都在起點徘徊」,這與「沒有終點」的啟蒙互相呼應。

有時會想,下一次重大的「啟蒙」會是甚麼?我有機會參與其中嗎?觀乎歷史,政治、宗教、科學觀都分別受到「啟蒙」的洗禮。這三者近況如何?政治方面,民主制度似乎屹立不倒;宗教方面,不管它受到甚麼挑戰,它始終有其自圓其說的能力;科學一方面會繼續改善人類生活的條件去創造下次啟蒙的可能,一方面修正我們的世界觀,增加人類了解自然的驕傲感。

我的信念裡,認為人類的同理心並不是一種蒙昧,所以我以喚醒同理心為目標,然後審視何者需要被「啟蒙」。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所希望的「啟蒙」是打破資本主義的囚牢。城市人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錢及私有財產,視工作為一場投入的競爭遊戲而不是生命的重心,也不會因為財產問題導致紛爭。他們得到幸福的方式並不是建築於別人的苦痛之上,而是會從幫助他人得到幸福,也不會擔心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受害。這是妙想天開嗎?假如先賢們想也不敢想,就沒有人生而平等不證自明的豪言壯語。我相信那是建基於人類對同伴的關懷,也相信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向這個目標邁進。




順道為中大的通識沙龍做宣傳:
報名
通識沙龍2010-11:「寫給當代的經典」 
GE Salon 2010-11: Classics for Today
2012年起,中文大學將推出一年級學生必修的「通識基礎課程」,讓同學循閱讀經典的門徑,與人文對話,探索美好人生與理想社會,與自然對話,走進科學與知識的世界。課程已適用於2010年起的中六入學生。
為配合課程發展,推動校內外閱讀經典的風氣,本學年通識沙龍繼續以「寫給當代的經典」為題,邀得專家學者主講,透過中西人文與科學經典,探討人類社會歷久常新的大問題,反思現現代人生與現代社會的境況。誠邀各位師生校友參加各次沙龍講座,一同體味經典世界的廣遠豐姿。
第八節 Session 8 
何謂啟蒙:從康德到傅柯 
講者 Speaker:劉國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系)
          Prof. Lau Kwok Ying (Dept. of Philosophy, CUHK)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日期 Date1 / 4 / 2011 (Fri) 
時間 Time7 - 9 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1號演講廳 
Venue: LT1, Science Centre, CUHK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士參加  Free admission, all are welcome.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晚清五大戰役


日期: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李啟幫

適逢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我們將回顧前朝(?)與列強的奮鬥史。


建議參考:
cctv百家講壇-鴉片戰爭
cctv探索發現-火燒圓明園
李鴻章傳(梁啟超著)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Observations on music - 第二十四講的補充資料 - auknife

Observations on music

By Charles Bukowski

I have sat for thousands of nights
listening to symphony music on the radio;
I doubt that there are many men my age
who have listened to as much classical music 
as I have-
even those in the profession

I am not a musicologist 
but
I have some observations:
1) the same 50 or 60 classical compostions
are play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2) there has been other great music written that we 
ignore at our peril.
3) the second movement of most symphonies
is only kind to insomniacs
4) chamber music has every right to be energetic 
and entertaining
5)very few composers know how to END their 
symphonies
but
most opening movements, like romance, have 
early charm.
6) I prefer a conductor who inserts his own
interpretation rather than the purist who blindly follows
the commands of the master.
7) of course, there are always some conductors with so much ego and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composer
vanishes.
8) music is much like fucking, but some composers can't 
climax and others climax too often, leaving themselves and the listener 
jaded and spent.
9) humor is lacking in most so-called great musical 
compositions. 
10) Bach is the hardest to play badly because he made so few spiritual mistakes.
11) almost all symphonies and operas could be 
shorter.
12) too much contemporary music is written from the safe 
haven of a university. a composer must still experience life in its raw form in order
write well.
13) music is the most passionate of the art forms; 
I wish I had been a musician or a composer.
14) very few writers know how to END a poem like this one
15) but I do.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對第廿五及廿六講的借題發揮---Adam Fok,auknife

本文會集中討論香港的「抗爭」──我們面對香港現存的問題,應該用甚麼方法去解決?

其中一個問題是香港對勞工保障的缺乏。對於勞方應否以罷工示威等所謂「激進」「抗爭」行為去抗議資方的剝削,以下是區刀的看法。第一,事情「殺到埋身」,沒有理性談判所需的足夠時間,(而且,被抗爭者能夠以官僚作風及法律隙拖延);第二,結構性問題難以非抗爭手段解決;第三,表面的改革及抒緩措施可能強化既有的(結構性)問題;第四,勞方沒有與資方對等談判的途徑,只靠上層施恩是不行的;第五,大部份勞動成果被資方佔據,而且資方無意改善勞方待遇。

另外,他提到的其中一個「不抗爭的原因」是「社會有恩於我」。我倒認為,如果你同意「社會有恩於我」而要報恩的話,你才應該要去改善社會民生,而不是以此理由為自己的冷漠來開脫。除非你有理由認為現在的社會沒有問題或者這些問題能夠以和諧理性來解決,否則「社會有恩於我」即成為「抗爭的原因」。以下的論述以大學生為例。不要忘記,每位大學生都受了社會大量的資助,我們有沒有抱著這個「感恩之心」盡自己的能力在大學學習,裝備自己去改善社會?(這裡我預設了大學生有牽頭改革的使命,這個預設或有危險,可斟酌)我們除了批評僱主剝削,經濟不景難找工作之外,還可以做甚麼?我們是否應該思考,為甚麼有這個局面,然後去想想如何打破這個局面?我們「不知覺」自己的幸運,甘於永遠成為受助者及被動的角色。即使你沒有「感恩之心」,也是否應該以自己作為一個「有尊嚴、嚮往自由」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如何可以活得更好?如果你可以不太自私的話,你可否顧及其他受社會壓迫、貧窮的人的福利?

我與區刀談過抗爭的策略,觀點有些分歧。(區刀:如有曲解請即指正)我們都認為現時的抗爭沒有群眾的支持,或許會有「效率」(只需少數人就可以造成混亂以及大量警察維穩的壯觀景象),但其實沒有太多實際用處,反而使抗爭者容易被邊緣化。我認為可以從人情入手,以情載道,使香港人明白到,現今制度不公之處其實與大家息息相關,壓迫著大家的日常生活,從而使抗爭者得到大眾支持;他則覺得N十後與M十後之間因為意識形態的巨大差別而難以溝通,以及以「情」鼓動不是好方法,或會構成另一種危險,所以即使暫無法得到大眾支持亦要先抗爭。

我們對「警察」的看法很能夠體現我們的分歧。他認為「警察」打壓示威者是「犬」的惡行,因為「牠們」沒有站在市民的利益上,甘心成為政府機器的執行者,所以「牠們」應該受到攻擊及挑戰。我則認為他們是「打份工」,社會風氣還沒有使他們有抗命的想法,警察的訓練也是著重服從性,所以矛頭不應指向警察而是不公源頭;而且換個角度看,抗爭者應視警察為受害者,也在為他們爭取著權益──我們應感動警察使他們終有一天站在市民這一邊,而不是製造對立──這只會令警察愈來愈厭惡示威者,無助點化他們。

區刀補充:都喺嗰句——
当我们每个人都往中共专制这个骆驼的背上堆放稻草的时候,我们就尽管各自往上放好了,没有必要争论谁的那一根才将是压倒骆驼背的最后那一根。
特别是不要为了说明自己那根稻草重要,不让别人放他们的稻草,更不要弄到自己顾不上放稻草,光是忙着要去把别人已经放上去的稻草硬拉下来。
——因此方法或對問題的理解有別倒沒所謂。
中共覆亡只是時間問題,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但本質上帶罪惡性的國家機器仍然存在,甚至我們稱為正義理論的思想也不得不有賴國家機器執行。這是革命換湯不換藥的一種表現。
另外亦不厭其煩地一再重申,當舊世界被毀滅的一刻,革命黨人也被毀滅了,因為他們也是舊世界的人,舊世界的偏見隨他們的成長已銘刻在他們心上。這時識趣的人會懂得急流勇退,不會倚老賣老到頭來晚節不保。Joseph Campbell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也是Oedipus Complex的表現,我是相信的。這麼一來,每個人的生命都充滿了悲劇性。人人都在為他人作嫁,然後被一腳踢開。這沒有終點的啓蒙就是持續的破壞再建設,不論個人成長或歷史演變,亦不離其中。
            Adam 再補充:本文末段已指出手段不同並沒有所謂。此外,本人會以另文討論Ben的啟蒙講演。

我們都同意的是,只抗爭絕對不夠,如何解釋抗爭的合理性是急務,但這裡至少有三個難處:第一,香港市民有興趣聽你說道理嗎?第二,「話語權」(可看梁文道的話語「拳」)被傳媒掌握著,而現今的香港報紙可說是慘不忍睹:如蘋果日報的低俗化(不是指風月版,是指她對香港及國際新聞的選材及表達手法,可看這評),大公文匯的統一口徑為黨服務,星島的既得利益者思維,明報的站在道德高地、追求中立「公信」、一時和平理性一時義憤填膺的「各打五十大板」社論(不過,我覺得明報其實算是不錯)(再不過,看報的人或許愈來愈少,投入電視的懷抱──轉念一想,未嘗不是一個好歸宿)。傳媒正正是塑造社會最強而有力的武器。有甚麼質素的公民,就有甚麼質素的傳媒,反之亦然。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根本缺乏反抗意識,即使我們認為自己的反抗是合理的,也因為某些原因(不說自明)而不敢去反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反抗者,至少一定要理解順從者的想法,才有望使他們加入你們的行列。或者我們可以採取另一條路,就是不理輿論反對而繼續反抗直至成功,成功之日就是群眾「覺今是而昨非」之時,但問心,機會有多少?我們不能一直奢望再一次七一遊行的奇蹟,畢竟政府與中共上了一課,不會輕易讓我們的「陰謀」再一次得手。

我也需要作出反省。我的本科生涯一心不理世事,視讀好物理為急務,然後拍拍屁股去外國,香港的爛灘子不到我去理會。現在決定留港「發展」,忽然關心起這些議題,的確不能輕視朋輩影響與周保松教授的魅力。根據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解決方法,我一方面保持著「孤寒」(才有望不致成為地產霸權的奴隸),一方面練好寫作,也打算投身「教育」這另一個爛灘子等等。

如前文所說,我與區刀的見解及策略有所不同,但兩者絕可以同時進行,或有互補作用。他放稻草在傲慢的駱駝上,我則放蘆葦,有何不可?

那麼你呢?

(太熱血了,實在令我難以置信,或許是咖啡累事。另外,篇幅及本人知識所限,本文沒有深究香港的問題以及抗爭之餘的解決辦法。)

以下是演講提到的關鍵字,方便大家繼續深究:
1.      遜尼派與什葉派
2.      伊斯蘭法 Sharia
3.      政教分離、世俗化、全盤西化
4.      Suez Canal
5.      Pan-arabism
6.      Arab socialism
7.      親西方
8.      OPEC
9.      北約
10.  對國家的援助:ODA, FMF
11.  甚麼事也沒有發生的1989
12.  堅尼系數
13.  傳媒對事件的解讀及定性
14.  集體談判權
15.  Factor of production
16.  互聯網的力量
17. 制裁的方法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甚麼是啟蒙

日期:9th, Mar, 2011
地點:中大何善衡工程大樓1021
講者:Ben Cheung



我是誰? 我就是上學期講民主正本清源的頹友。今次的題目是「甚麼是啟蒙」。可以說是對上學期區刀的演講,再加以發揮和討論。

甚麼是啟蒙?啟蒙是理性?是冷靜?是民主?是自由?是自律?是解放?是批判?是叮一聲的頓悟?還是甚麼?這個問題纏擾了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數以百年,都仍然難以得出結論。小弟將會從介紹康德對此的討論,再加上福柯的發揮,嘗試理出先賢們關於啟蒙的藍圖,可能的問題和漏洞,一點解決方法,可能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一個最切身的問題:啟蒙關我X事。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對第廿三講的意見---Adam Fok

「你的老婆和母親同時掉了落海,但兩個只能救一個,你會選擇救那一個?」講者家榮以這條問題帶出兩套倫理學理論: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突出了倫理學的無力感。不過,與其說「帶出」,不如說「惡搞」更貼切:誰會用倫理學面對這條高度假設性而且建基於刁難的問題?

我決定為倫理學(以及我的老闆)報仇,所以要惡搞這條問題。以下是經「多元思考」後的建議答案(通常來說,以下答案對象,老婆母親也可):

甲.這是假設性問題,而且也是個別事件,故不予評論。
──你是政府高官嗎?
乙.我不懂游水。
──嚴重與時代脫節。
丙.看看那一個較遠,然後捨難取易吧!
──你必會面對追問。這樣迴避問題是沒有意思的,認命吧!
丁.哼!睇下邊個對我好啲我就救邊個!
──梟雄本色,讚!
戊.你的問題正正表現了兩性之不平等,所以我會反問你:「你的老公和父親同時掉了落海,但兩個只能救一個,你會選擇救那一個?」
──連消帶打,加上結合社會議題,也讚!不過你一定沒有好下場。
己.跳埋落海,一齊死,讓我們在天堂相見吧!
──淒美的答案,不過假如婆媳關係極差的話...
庚.放心,你不會是我的老婆!
──讓她驚覺玩大了,也是不錯的選擇。或者這也是實情。
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還是救老婆!
──訴諸中國傳統智慧,稍嫌老套,但總是理性的表現,不過只適用於暫無後者...
壬.即使你掉了下海,也不代表我一定要救你。
──區刀句式答案,擺脫思考障礙良方。
癸.你為甚麼這樣問呀?我(最近)不夠愛你嗎?
──很好,直達問題核心。

倫理學為了解決社會上人民同處謀幸福的問題,難免要比較客觀,至於個人與家人及伴侶的關係,倫理之外也有感情之處。講者把有著巨大落差的一條問題與兩個解答方法放在一起,荒謬感有餘,但不能使我更了解那兩個理論。不過,他的演講提醒了我,過份理性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污點。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A biased guide to classical music (第廿四講的資料補充) - auknife


(各位有好介紹請務必share)

Keywords search for Classical Music (each of them costs you an hour if you really read the wiki entry)

Source:
Recordings: youtube, veryCD.com, torrent, imslp.org, cuhk library – Naxos Music Library
Videos: youtube, veryCD.com, torrent
Music score: imslp.org, CC library

Period and Composers:
Baroque (1600-1760)
J.S. Bach, Handel, Scallati, Vivaldi
Classical (1730-1820)
Joseph Haydn, W.A. Mozart, Ludwig van Beethoven
Romantic (1815-1910)
Schubert, Mendelssohn, Schumann, Chopin (Poland), Brahms, Wagner, Paganini, Liszt (Hungary), Tchaikovsky (Russian), Greig (Norway), Dvorak (Czech), Dohnanyi (Hungary), Rachmaninov, Richard Strauss
Modern (1890-1975)
Debussy (France), Ravel (France), Scriabin, Stravinsky, Prokofiev, Shostakovich, Bartok (Hungary), Schoenberg, Messiaen (Jewish), Piazzola (Argentina), Gershwin (America)
Contemporary
Phillip Glass, 武満徹

Performers/Idols:
Pianist
Argerich, Horowitz (deceased), Glenn Gould (deceased), Richter (deceased), Michelangeli (deceased), Rubenstein (deceased), Arrau(deceased), Pollini
Others
Rostropovich (Cellist) (deceased), 山下和仁 (Guitarist), John Williams (Guitarist)

Settings:
Solo - 獨奏
Duet -
二重奏 (especially for the same type of instrument)
Trio -
三重奏 e.g. Piano Trio: Piano, Violin, Cello; String Trio: Violin, Viola, Cello)
Quartet -
四重奏 e.g. String quartet = + 2nd violin; Vocal ensemble: SATB
Chamber Music -
室樂
Symphony -
交響曲
Concerto - 協奏曲
Vocal – 聲樂

Instruments:
Strings 弦樂器 - violin, viola, cello, double bass, harp 豎琴, Lute/guitar
Wood wind
木管樂器 - (piccolo 短笛), flute 長笛, clarinet 單簧管, oboe 雙簧管, bassoon
Brass 銅管樂器 - trumpet, horn, trombone, tuba
Percussion
敲擊樂器 - timpani 定音鼓, bass drum, cymbals , triangle 三角, xylophone 木琴 and/or something similar, (some homemade instruments), etc.
Keyboard
鍵盤 - piano, harpsichord 古鍵琴, celestaorgan 風琴

Titles of music
Sonata, concerto, symphony, suite, prelude, fugue, toccata, nocturne, scherzo, etudes, fantasy, barcarole, a cappella, caprice, ballade, variation

My Recommendations: some of them are available in my youtube channel http://www.youtube.com/auknife
Work
Composer
Instruments
Variation and Fugue in a Theme of J.S. Bach
Max Reger
Piano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Richard Strauss
Orchestra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Bartok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Piano Sonata No. 5 – 10
Scriabin
Piano
Isle of the Dead
Rachmaninov
Orchestra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Ravel
Piano + Orchestra
Pictures in Exhibition
Mussorgsky, Ravel, 山下和仁
Piano / Orchestra / Guitar
Chaconne in d minor
J.S. Bach, Busoni
Violin / Piano / Guitar / Organ / Cello / Orchestra
Rhapsody in Blue
Gershwin
Piano + Orchestra
Concert Etudes
Dohnanyi
Piano
Goldberg Variations
J.S. Bach
Harpsichord / Piano
Fantasiestucke Op.73
Schumann
Clarinet / Cello / Viola / Horn / Piano / … + Piano
Piano Concerto No. 3
Prokofiev
Piano + Orchestra
Firebird
Stravinsky, 山下和仁
Orchestra / Piano / Guitar
String Quartet No. 1
Tchaikovsky
1st Violin, 2nd Violin, Viola, Cello
Grosse Fugue
Beethoven
1st Violin, 2nd Violin, Viola, Cello
Piano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Brahms
Piano + Orchestra
Piano Sonata No. 2
Chopin
Piano
Violin Sonata
Ravel
Violin + Piano
Triple Concerto
Beethoven
Violin + Cello + Piano + Orchestra
Symphonie Fantasique
Belioz
Orchestra
Metamorphosis
Glass
Piano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
Wagner
Opera/orchestra only
Four Seasons
Piazzolla
Bandoneon + other conventional instr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