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High-speed Railway Development in China


日期:二零一一年四月廿七日
地點: 中大SHB賤標1021室
講者: Jacky Lam

Outline:
1. The difficult birth of CRH (China Railway Highspeed): CRH vs Magnev
2. China Star: hope and disappointment
3. CRH: National shame or national pride?
4. Time makes hero: 'leaping development' by Liu during 08 Financial Crisis
5. Sidetrack: inter-city express (CRH6) vs metro
6. Another twist: Downfall of Liu, downgrade of speed
7. Finale: prospect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節目預告

藉口:本星期暫停一次,敬請留意。

實情:大個仔啦~去乜鬼野讀書會吖~有時間打AOC好過啦! :。)

再下星期與再再下星期已有講者,嚴重警告各位與會者切勿玩物喪志,應當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對第三十講的筆記/意見---Adam Fok

舉凡身體、思想、日常或私生活、個人資料、特殊癖好以至過去等等,都可以成為你的「私隱」。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你會選擇某些東西成為你的私隱,而某些東西你則大方讓人清楚知道?據講者柴狼指出,選擇的原因有兩種:aesthetic 以及strategic

私隱強調了「個人」的重要性,提供了「個人」一個只屬於他的空間,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方式。私隱與社會規範兩者之間有很微妙的關係:前者容許自由,使市民可以不在他人的批評與威脅下發展其個性,使社會裡的市民有了多樣性;後者建立社會的「共同性」如習俗與禁忌,或如透過「人言可畏」等方式,規範著個人的行為。兩者看似對立,但其實兩者有必要同時存在,它們對確保社會正常運作都有貢獻,前者保留了個人的個性,後者保留了社會的「個性」。

講者亦提到私隱、「冷漠」與「科技」的三角關係。科技減低了儲存資料的成本,提高了儲存資料的容量與擷取資料的速度,以及使物理上的距離不再是資料傳輸的限制。個人資料因而容易被永久保存,也可以很方便地被找尋得到(所謂「起底」)。現代人的「冷漠」使我們不再對生活在我們附近的陌生人有興趣。科技也「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彼此隔了一層「電子產品」的障礙,構成另一種「冷漠」。所以即使科技使個人資料易於暴露人前,人們也只會視它們為一堆無意義的數字與文字。不過,科技「就像有把在你頭上」一樣。假如你有「幸」成為「名人」──成為大眾注意對象的話,那麼你在互聯網上有意或無意遺留下來的個人資料會忽然變得很有「意義」。

「私隱」因為有其價值而可用作交易。例如,商業上的「機密」可以價值連城,明星的「私生活」可毁掉也可建立他們的星途,政府可以利用國民的資料進行更嚴格的社會控制以「保障國家安全」,我們一般市民也會透過「出賣」個人資料換取更高效率的網絡服務及免費玩意。(本人於對第十七講的意見有提及過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介紹一種講者沒有提到的「私隱」。我們總會出於利益、尊重對方的「身份地位」、自我保護等原因而隱瞞自身、別人、公司或團體的錯誤,於是犯錯者與錯誤本身於怯懦的保護下無法被公開及改正,形式一種可怕的「私隱」──「隱」去我們改正求公之心,「隱」去改正錯誤的最佳時機。最近讀劉賓雁的選集,提到「第二種忠誠」,現摘錄該文章的尾聲如下: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老實聽話、從無異議,這是一種忠誠,本人在個人利益上必須做出或大或小的犧牲,但比較安全、順當,一般不致招災惹禍;由於可愛,在仕途上還往往可以步步高升。

第二種忠誠,...就不大招人喜歡了,還要付出從自由、幸福直至生命這樣昂貴的代價。...」

「第二種忠誠」就是勇於發掘錯誤,向得勢貪腐者宣戰的氣魄。劉先生的報告文學裡詳細闡述活出第二種忠誠的人如何在光怪陸離的二十世紀中期共產黨治下的中國被整被批。更為可怕的是,還有第三種忠誠:

「...危險的是,當這一種生物已經很不景氣時,還會有第三種忠誠前來爭奪它和第一種忠誠所享有的陽光、水分和營養。它嬌嫩欲滴,嫵媚誘人,可愛度又勝過第一種忠誠一籌。只是它結出的果子卻常常是苦澀的,在一定氣候條件下,還有毒呢。...」

此文發表於1984年。時至今日,第二種忠誠依然受逼害,第三種忠誠還不停結出有毒的果子,而且還有惡化之勢。當我們熱衷於分享明星的私密照、於面書把玩你我他的近況往事之時,也想想你是不是助長這種可怕私隱的元凶。我自問不算有盡到責任,但至少我願意為自己寫下的批評性文章署名──雖然有人會認為匿名較安全,因為可以保障私隱。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由古典音樂到一般藝術

日期: 二零一一年四月13日
地點: 中大SHB賤標1021室
講者: 應定中
時間: 7:45pm

曾有人問我平時聽甚麼歌。 終於我答了一句「古典音樂」, 之後我嚇得自己整個人也打冷震。 其實, 令人感覺偽中產, 造作的藝術形式, 又何止古典音樂? 本人會簡介古典音樂的源流, 個人賞析音樂的心態; 以樂迷角度回答「何謂好的藝術」這個問題, 並討論諸如:

- 攝影, 繪畫, 中西文學, 電影, 建築, 音樂... 共同追求的是甚麼?
- 藝術有否高低之分?
- 怒插/衛護行為藝術等前衛藝術
- 分享你覺得「好正」的artist
- 珠玉在前, 創作已到達盡頭?
- 西九是否一個無聊的項目?
- etc.

參考連結:
巴赫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3 (1961年錄音)
Against Interpretation (Susan Sontag)
On Plot in Narrative (Edgar Allan Poe)
Theodor Adorno's Theory of Music and its Social Implication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On Privacy - 沒有牆的世界

日期:二零一一年四月六日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 Wolf

Quote:
「無論是虛擬的,實體的,還是心靈的圍牆,都應該拆除。廣闊無界的空間裡,眾生無異。」

我們又想保持私隱,又不斷自揭私隱
我們為何有意保有私隱?
我們何以有權保有私隱?
沒有私隱的世界,有甚麼問題?


是次Reading十分吸引,大家一定會看
1. Facebook
2. Google自己名字的 search result

較不吸引的Reading
3. The Politics of Privacy -James Rule, Douglas McAdam, Linda Stearns and David Uglow
4. Privacy and freedom - Alan Westin

對第廿八講的意見---Adam Fok

香港人早已被標籤為「靈活多變」的商業動物:在競爭激烈的商業活動中各出奇謀,在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中謀取先機。可是,就在市場被互相吞噬、股市忽上忽落之際,在香港的某個角落,還有鮮紅的有機蕃茄在陽光與月光下享受著成長的經歷,熱情的荔枝從大樹的樹蔭冒出來,希望吸引到冷酷帶刺蘆薈的視線。

他們的平凡生活隨著高鐵撥款成功、工程上馬而受到騷擾。菜園村的確如《明報》所言很特殊:它繼承了反高鐵的反抗情緒,帶出並深化香港與中國、地產商與小市民等矛盾,也暴露了關於城市規劃的問題。菜園村成為各方角力的舞台,當中有商業利益的計算、傳媒輿論與各方的公關技巧等。舞台的中央,據說有商業頭腦的村民,也有不知就裡、純樸的村民。從此,菜園村就有了藍帽子,有了鐵閘與鐵絲網,有了無個性的保安員,有了打樁機,有了頹垣敗瓦,但沒有了寧靜。

講者家榮分享了他的第一身抗爭經歷──從參與巡守隊到攀上打樁機作「公民抗命」,也介紹了村民的故事。他的分享突出了兩個年青人抗爭的集中點:公義與商業霸權。第一,他們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為等待搬村的居民爭取停止造成危險及騷擾的工程以及索取工程時間表讓村民有所準備。這些爭取是出於對居民的人道關懷,而人道關懷就是公義所在。當然,港鐵方面會認為他們阻礙施工──把工程時間表給他們,豈不是被他們摸盡了底?

第二個著眼點是抵抗香港城市生活的單一化:一樣的商場裡有一樣的大型連鎖店,一樣的戲院,一樣的明星表演,一樣的誘惑。我們的城市生活都是為商業霸權奉上祭品。小本及傳統生意難以突圍,創意工業不被重視。沒有商業價值的懷舊是落後──你可能不同意,因為大型商場偶爾或會有關於懷舊的佈置及宣傳;不過當推廣期一過,噱頭沒有了新奇感,他們就被無情地丟棄,被更炫眼誇張的佈置代替。年青人拒絕把自己「靈活多變」的特質浪費在商業戰場上,於是就在菜園村的廢墟上製作藝術品,以簡樸的素材體現村民口中的農村生活,以無奈的黑色幽默抒發被壓迫的情感。他們舉行音樂會,導賞團,與村民一起快樂野餐、分享生活,與無靈魂的鐵網與人牆造成強烈反差。

年青人為甚麼會參與這些抗爭?商業社會的競爭氛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猜疑,也許上一輩的香港人已經習以為常,他們接受了這是無可避免的後果,或者視之為一種好玩刺激的遊戲。年青人總帶著反叛與不認命的特質,菜園村就是他們眼中的樂土,使他們願意冒著刑事檢控的代價去做著自己享受及認為正義的事。他們不在乎別人認為他們騎劫教唆村民反抗,阻礙高鐵工程導致「經濟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因為他們知道,在香港,無人為不公義事情發聲的後果,就是任由不公義事情蔓延開去,卻被淹沒在圍繞資本的貪婪與自私之中。這是一種名叫沉默之罪。

我問講者有沒有下一個抗爭計劃的時候,他似乎沒有想過;他也謙稱自己不算很投入,只是一個巡守隊員。這是年青人的抗爭特點:自發、不需要太有組織性、著重主體與互相尊重、技巧生疏但會從錯誤中學習。他們會自己找一個舒服的位置,發揮所長。他們會遇到挫折:他們會被帶到警署問話,波叔被保安圍困之下被控毆打。老村民家中的燈泡彷彿帶著象徵意義一般被震跌然後破碎,然後我在破碎的玻璃裡看見這個景象:當高鐵落成之後,鮮紅的蕃茄會變成塗了過量口紅的厚唇,酒吧的四面牆永遠阻隔著陽光與月光,荔枝與蘆薈成為代名詞,他們在酒吧裡公然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