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對第十七講的意見---Adam Fok

掌握網絡是人類引以為傲的能力。

不要以為網絡就是資訊科技。網絡包括人際關係、概念連結、事物因果等等。網絡可以獨立於人類而存在,也可以是人類賦予的。資訊科技之所以與網絡扯上關係,是因為它的計算能力。有了資訊科技,人類可以快捷而有效地處理網絡,包括發現網絡、建立網絡、插尋網絡及更新網絡等。

從建立網頁網絡,到革新人際關係,然後再進一步建立物聯網,把電腦人性化,可說是網絡的演化史,由數家以資訊科技掌控網絡的公司之間主演。講者Jimmy Ko以「網絡戰爭」為題介紹它們之間的競爭及各自的策略,也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網絡使用者,即是我們,已經以配角的身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中,只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是戰爭,而認為自己是受益者──受惠於尖端科技及強大網絡聯繫帶來的新奇體驗及方便。對日益人性化的科技有著好奇心的使用者,願意以金錢推動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為主角們提供彈藥。配角可說是被主角支配,但主角要獲得勝利則需依靠配角的支持。這種互利共生關係主宰著潮流的走向及生活的演變,影響力甚巨。

以上所描繪的只是其中一種戰爭。我們面對網絡世界,也有屬於自己的戰場。講者有稍為提及過,與會者也有於會後討論之。

第一個戰場是個人私隱,是關於保護個人資料的抗爭。當我們要求網絡服務個人化時,無可避免要提供個人資料給服務供應商。當網絡介入商業運作,模式就會產生微妙的轉變:從販賣商品及服務膁取金錢,轉移至以商品及服務為餌,加上免費為賣點,吸引使用者自願提供個人資料及喜好,然後服務供應商會販賣這些資訊給商家,賺取可觀的廣告費。

以現今情況來看,我相信沒有多少人覺得這是一場交易。使用者雖然有意識到保護自己個人資料的需要,但那只是停留於保護自己帳戶密碼的階段。社交網頁強調個人私穩的保護,令使用者有一份虛假的安全感,從而愈來愈對之信任。使用者選擇公開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因為要在社交網頁上獲得更大的樂趣及身份認同,無意之中作出了交易。

如何在公開個人資料及享用免費服務之間取捨,是使用者要思考的問題。對於資訊科技公司努力營造「個人資料喜好並非私隱」的價值觀,你會不會心甘情願上釣?我視之為一個戰場,因為我拒絕承認這個趨勢。

第二個戰場是資訊科技對生活的滲入。上一代的資訊科技是為使用者建構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在那一個世界建立人際網絡。面書的出現則是新一代的里程碑:把光纖組成的網絡與現實世界的網絡融為一體,兼且以互惠互利的姿態日益膨脹。

科技的著重點,從完善儀器本身的功能轉移至提升儀器與人的整合度。儀器依附在我們的身體或者躲在暗角處,閱讀我們發出的訊息,猜透我們的心意,作出適當的反應。我們已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機器如何與我們合而為一的驚奇,相信更多的奇蹟會陸續面世。但這些奇蹟為我們帶來驚奇之後又帶給我們甚麼呢?我們的好奇心似乎被局限在對「高」科技的沉迷,而且經常被利用以不自覺。

科技奉網絡之名,從我們的靈魂及身體入侵,逐漸變得沒有界限。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進化,以科技外物為己用,解決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從而扭曲時間與空間;也有人認為這是把人類推向非人怪獸的絕路。我視之為一個戰場,因為我對這種滲入有一種對抗意識。

從此,與風車戰鬥並不可笑。

這場戰爭如何發展?我無法預測,但我知道,若只拭目以待,只會任由掌握網絡者宰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