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對第十七講的借題發揮——auknife

在第十七講,Jimmy為大家介紹互聯網將來可能的發展。互聯網從最初連結電腦與電腦,到連結網頁與網頁,到真實人際關系在網上重現,最後甚至可以連結所有實物;因應龐大的互聯網而產生的search engine亦從黃頁般字典式的記錄所有網頁,到按受歡迎程度搜尋,到能夠理解個別用家使用搜尋用字的方法(語意,semantic)。

“物聯網”這個想法很特別。透過大量sensor不斷收集記錄各種數據大大擴展人在眼睛掃視目標時得到的資訊,甚至即時在互聯網發佈(例:Google Goggles)。以後人人都能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他人亦能透過你我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這樣緊密聯繫;換句話說就是被監視著,沒有秘密可言。

隨著程式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各種電腦服務趨向個人化勢在必行。Search engine能按個人習慣找出所需的資訊固然為人帶來方便,卻減低遇見偶然的可能。當我們希望身邊所有都在控制之中時,卻忘記了隨機帶來跳躍式的驚奇遠勝常規的步進。從這角度看,方便反而不方便。

話說回來,上述對新科技不太正面的評價可能不過處於無知。對於由windows 3.1開始用電腦的人來說,i系列產品顯得多餘;但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有其必要,這是代溝。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算觀星判斷時間方向早已被科技取代;甚至讀寫,在未來亦非必然。因此將來科技能在更多匪夷所思的方面為人代勞絕不出奇。無論如何,現代人不得不迅速學會使用新科技才能在現代世界生存,同時也不能只靠科技就才能生存。

講座結束後作為題外話討論了純粹個人層面上互聯網對私隱的侵犯。近年“網絡公審”成為偉大教師和社工關注的課題,公眾一般都對此抱負面印象。但個人認為這正是互聯網偉大之處。在螢光幕背後,每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身家學歷都不被看到,現實法律,機構等建制中的種種歧視大大減低。人人有相同的發言權。這是無政府的民主真正的實現。再進一步,Wikileaks透過網絡在國家和企業霸權中掙扎,說明互聯網提供一個機會,讓更多個人聲音被放大。但一如其他大眾傳播媒介,互聯網重量不重質。誰掌握發言的要道,誰就獲勝。作為用家,不論發送還是接收,都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不過除“網絡公審”外,放上網的個人資訊(包括文字相片)有時連物主也無法控制。甚至由於Google會儲存舊網頁,就是自行移除資料也不是萬全之計。有了這些記錄,人人都有被翻舊賬的危險。因此若是真心害怕被起底,大概沒有將資料放上網的理由,而這時不大可行的。

第十七講的短片
網路未來五千天(中文)
第六感驚人的潛力PranavMistry(中文)

延伸閱讀
1. 藤子. F. 不二雄 迷宮之旅(叮噹大長篇)
2. Kierkegaard on the Internet: Anonymity vrs. Commitment in the Present Age

p.s. 一聽到網絡戰爭這個題目,以為要介紹的是個人,團體和國家爭奪網絡世界制空權之戰(例:從五毛黨到綠壩,從獨行俠Hacker到商業犯罪等)。不過有關互聯網可討論的內容實在太多,自然無法一一談及。

p.p.s. 上星期和幾位朋友過完48小時零通訊工具的生活。人沒有網絡就不能生存,未必是想當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