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人為自己而寫的講座總結及講後感,順道宣傳本人的個人網誌:
我為甚麼這樣孤寒
反思是催使自己成長的好方法。「成長」一詞不一定要分褒貶,成長的過程很大程度受著外界環境影響,而有時候外界環境並不是我可以控制的範圍。「成長」是游走於善惡與對錯的過程,使自己的思想更複雜,然後經過反思整理雜亂無章的思考,準備迎接未來更多的衝擊。我可以如何從自己的經歷得到甚麼想法及衝擊?自己的想法又如何影響自己的經歷?解答這些問題以及催使自己成長是我自定這個題目的最根本原因。至於我能否以這個演講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成長作反思,則是後話。
以下是演講結構:第零部份是所謂「破冰活動」,在於說服觀眾我「果真是」一個孤寒的人,利用自己笑話般的經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第一部份則是對「消費」作偏激不全面的批判,當中涉及了廣告、消費者心理、賺錢動機及個人形象的討論。第二部份回歸到自己的經歷,介紹自己價值觀的建立以及現在的我面對著甚麼矛盾。
從一個問題「為甚麼要孤寒?」開展下去,可以問很多「為甚麼」:「為甚麼要消費?為甚麼要膁錢?為甚麼要廣告?為甚麼會受廣告催動而去消費?為甚麼要形象?為甚麼要送禮?為甚麼要反叛?」而且,解答這些問題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其中一種分類是「個人層面」與「社會層面」。以「為甚麼要消費」為例,從「個人層面」解答,則可以是個人慾望的滿足以及與其他人維繫關係的方法;從「社會層面」解答,則可以是促進經濟發展,令社會相對穩定等。
從與消費有關的問題出發,也可以看見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我對「消費」的批判,不全面的地方在於:我只著眼於個人為了迎合消費潮流而造成對個人有害的後果,但沒有提及個人抗拒從眾的後果──原因是我認為後者實在太明顯,而正因為後者太明顯,使大部份人忽略了前者的重要性。當個人太著重於反叛社會,就會對社會造成破壞,但人太著重於迎合社會則會造成個人的損害。雖然現今香港社會表面上著重多元,充滿著自由的風氣,但其實有很多固有價值觀並未如想像中容易打破,例如領綜援一定代表好食懶做;日做十多個鐘時薪極低的散工是自食其力的好典範;自由經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故工資應由市場調整而不需要政府訂立最低工資;香港的競爭力建基於港人忘我工作的成果;拍拖就等於行街睇戲吃飯,結婚一定要有樓等等。你會如何在個人與社會的衝突中作出調整?或者社會的一套幸運地迎合著你的口味?政府如何可以在政策的範疇裡保障市民活得有尊嚴以及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社會給予個人的恩惠,也不能一味指責社會只會奴役個人。
我選擇過孤寒的生活,其實並沒有甚麼偉大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有一段時間的確需要孤寒,然後上了癮,就是這樣。試過孤寒生活後,發現了它帶給我的好處,這些好處就是我在會中所說的「原因」──繼續保持孤寒的原因。
過孤寒生活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消費都是不必要的。當然我不是要宣揚不必要消費等於不應該消費,但對於我來說,不必要的消費其實不會令我非常快樂,有時反而會令我覺得有點失落。快樂就是在寒冷的天氣裡躲在被窩裡讀著精彩的小說以及真知灼見的論著,也是在安靜之處隨意彈奏自己喜歡的旋律,也是在深夜裡一邊喝著熱奶茶一邊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文字,也是與朋友暢談人生大細事抽盡世界水的時候。我也不需要以金錢來建立形象、獲得認同。
很自然也會想到錢與快樂的關聯,以及人會以錢來衡量甚麼。我說過,對朋友及情侶表現「大方」,他們有沒有體諒你花錢在他們身上?他們想要的是你的關懷還是你花的錢?當然以買禮物來表達情意是有一定的好處,例如節省時間以及可以金錢換一些自己沒有能力製作的東西,但花錢多少是否可以用來衡量情意的輕重?我沒有意圖去以這個演講推廣孤寒,但我有意圖去讓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以及自己的價值觀與對金錢的觀念的關係。
四個月過去了,我的想法有沒有變?肯定有的,但變得不多。現在我的經濟情況可說是非常充裕──當然那是對我來說,距離買樓入場買股票還很遙遠。我偶爾會放肆一下,把頹飯升級至兩餸飯,與朋友去吃貴一點的晚餐,然後去機鋪體驗香港人的娛樂。沒有頹飯的襯托,又如何顯得兩餸飯的可貴?沒有樸素的生活,又如何感受到機鋪帶來的新奇感?假如每天都吃兩餸飯,每天都去機鋪,只會帶來一種空虛。
這次講座我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所提出的問題很多,而且每人於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答案,是窮一生也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講座的結尾,我說希望大家在經濟上遇到問題,遇到競爭時,還可以保持著心靈富足,作為互勉。即使我往後的人生會因為甚麼經歷而使我有重大的價值觀轉變,我都不會忘記,曾經於人生某一個階段,即是二十三歲的我,能夠自豪地站出來跟各位觀眾說「我係好孤寒」,然後享受觀眾一陣沉思的靜默,直至意外的電話鈴聲劃破了沉默,沉思轉化為一陣爆笑聲──真是一個富有象徵意味的結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