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A.I.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所以連我這種不怎樣喜歡發言的人也想說幾句,如有任何錯漏歡迎指點指點。
關於A.I. 的意思
如果大家有玩電腦遊戲的話,應該都會有跟電腦"AI"對戰的經歷,其實我覺得這個遊戲過程是在進行另一種形式的Turing Test(會上題及那種用來分別人和電腦的測試),只是我們的目的是娛樂而非分別跟你對戰的那位是人或是電腦。我想帶出的是如果閣下對AI的定義不至於嚴謹得要各方面行為與人一樣,能應付衣食住行各方面,有情緒,其實所謂"AI"早已遍及我們的生活,而以上只是一例,更想指出的是這些"AI"其實未必如想像般神奇,尤其像我這個唸計算機出身的人,看著一堆程式碼變成一些被稱為有Intelligent的東東,感覺更加奇怪。關於AI的定義,可以參考一下Wikipedia,
"the study and design of intelligent agents" where an intelligent agent is a system that perceives its environment and takes actions that maximize its chances of success.
其實還是很空泛,因為隨意寫一個程式都會就enviroment (input) 去take action that maximize its chances of success (output)。
"Why do A.I. need to be like human being?"的問題
我認為以上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本末倒置,問錯了方向。研究A.I.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模仿人,而是以像人一樣的能力去解決各種生活、生產上的問題。再以上面電腦遊戲為例,遊戲A.I. 被創造的目的不是為了模仿人,而是讓玩者從遊戲互動中得到樂趣。不過,會不會有一日當A.I.技術日益精進後,真的能造出像人一樣的機器,有感情,有「創造力」,行為上與人無法分別?我不懂得回答。但如果有這一日,有一個「人」能擁有和你一樣的行為,而背後僅是一大堆程式碼,則必需反問自己憑甚麼認為自己擁有所謂「意識」?又或是如果你認同自己有「意識」,則必須回應那堆「程式碼」有沒有「意識」?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從《告白》探討日本個性化教育失敗的後遺
──自我的散開、下流志向、愛與孤獨
日期:30th November, 2010
講者:Gerund Cheung
摘要:
正當UCB糾纏在香港教育問題的時候,第14講將從大收旺場的日本電影《告白》探討日本另一種模式的教育──個性化教育。
日本社會一向是倚賴中間團體的社會,著重人際關係和團體利益,繃緊人際關係裡比起個性追求,更著重人際關係裡個人角色的扮演。自八十年代起日本跟隨西方教育風潮,推行著重個人意願,鼓勵個人意願追求的個性化教育,然而個性化教育並沒有將個人從緊張的人際關係裡釋放出來,反而更強調表面的親密關係,結果日本人更害怕被群體排除,人際間的隔閡加深,大家每天為著明知無謂的角色扮演一起敷衍大家;同時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個人自由的過份鼓勵,學生質疑甚至拒絕受教育,自我權利的申張甚至不感到犯罪的倫理問題。
第14講先從《告白》簡單文本分析出發,綜合日本學者的社會觀察和分析、日本文學及動畫作品等,以社會科學的角度闡述個性化教育的失敗的後遺,自我的散開、下流志向、愛與孤獨等問題。
Reference list
(學習本應出自純真的求知動機,同學們自小接受強迫教育多年,至今還因為強迫的原因而閱讀實為可悲。第十四講將不要求大家閱讀以下參考資料,有興趣的話才捧場吧,至少講者也未沒有閱畢全部。)
《告白》,中島哲也,東寶株式會社,2010
學術類
《下流志向》,內田樹,麥田出版社,2008
《オレ様化する子どもたち》,諏訪哲二,中央公論新社,2005年
《青春電幻物語》,岩井俊二,Rockwell Eyes,2001
《自我》,張彧暋, UGEC 2260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社會學系課程《日本與世界》(Japa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Lecture 11,2010-11 秋學期 (German唔好追斬我)
《卒業式まで死にません》,南条あや,新潮社,2000
《黑夜之後》,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2004
《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2002
《地下鐵事件》,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1997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1987
動漫類
《歡迎加入NHK》,瀧本龍彥、大岩ケンヂ,台灣角川,2006
《新世紀福音戰士》第25、26話,庵野秀明,Gainax,1996
《攻殼機動隊》劇場版,押井守,東寶株式會社,1995
《絕望先生》,久米田康治,新房昭之,講談社,2007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對第十二講的意見 --- Adam Fok
第十二講是Core的「所有終極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他以解釋「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経」點題兼點化一眾凡夫與會者,功德無量。
乍看題目,大有「予欲無言」之感──所有東西都是「空」,又何需多費唇舌去解釋?任你如何演繹解讀都是空;一轉念,執著於「空」,與執著於生滅垢淨增減長短高矮肥瘦貧富有無一樣,誰說「空」不需要演繹?又一轉念,執著於去執著又是否一種執著?我們是否終究無法逃離任何形式的主義?再一轉念,這樣轉念下去只會不斷延續,豈止三千回,突破恒河沙,突圍摩訶。
人根本有自虐傾向,或因有五蘊,或因有無明。自虐與喜樂,循環相生,如愛恨怨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心境與環境交織,羅網與自身成一體,剪難斷理還亂。佛陀主張極樂,我看是訴諸一種超越,超越自虐與喜樂。
佛陀深悟此道後,留下佛教予後人。然而此舉卻增廣了執著的維度,佛陀若得知感受何如?或會如講者所說「結果不重要,心念才重要」,又或佛陀彼岸已登,無感受無意識界。
講者多以現世的角度作導賞,以反思日常生活作起點,檢視自己的行動與思考,檢視煩惱從何而來。畢竟一提腳即踏空門,異常兇險;凡塵未斷,又如何感受涅槃之妙,極樂之樂?
走筆至此,總算明白歷代有人會多費心血長篇解釋經文。如果說他們害怕後世無人明白,倒不如說他們在解釋經文時,愛智慧之喜樂深深吸引著他們。所謂普通人會沉迷聲色犬馬而忘掉其活動對身體的負荷,其實他們則沉迷於另一種沉迷,我們姑且稱之為「高尚的沉迷」,但沉迷的本質一樣。我們可否嘲笑得道者沉迷於極樂?還是擺脫沉迷才可登極樂?視極樂為目標而奮鬥是不是脫離了登極樂的軌跡?
結尾講者提出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我們是靠著甚麼價值觀而生存?潛台詞似乎是,假如一切是「空」,連生死也可超脫,那麼我們為甚麼會嚮往生命,懼怕死亡?
我是為生存而生存,也只有這個理由才是永恒不變。人生是體驗,是苦行,也是逍遙遊。嘗過無明才有資格成為無無明。執著於生命本身,比起怕死,更是生存的動力。面對苦樂,除了超越之,還可擁抱之。還未懂擁抱喜怒哀樂就妄談超越,我看是怯懦的表現。
A.I. & A.C. - 人工智能,人工意識
講者: 柴狼
日期: 23 November, 2010
摘要: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at is Intelligence?
What can be said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f we don't even know the meaning and mechanism of human intelligence?
What essence must AI possess to be qualified as human?
How can you tell the thing you are chatting with through MSN is not AI?
The subject of 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science, force us to introspect our mind, with the ultimated goal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mind, by code, in a machine.
I will try to introduce our understanding in the human mind mechanism, the progress in AI, and discuss the blurred line between us, and code.
How good is today's AI? Let's See the capability of google translate .
什麼是人工智能?
什麼是智能?
有什麼可以說了人工智能,如果我們不知道的意義和人類智慧的機制?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什麼,必須要具備資格的人呢?
你怎麼能告訴你的東西通過 MSN聊天,是不是禽流感?
人工智能的主體,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迫使我們反思我們的思想,其最終目標是重建人的心靈,通過代碼,在一台機器。
我會盡量介紹我們了解了人類的思想機制,在人工智能的進展,並討論了我們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和代碼。
有多好今天的AI怎麼樣?讓我們看看谷歌翻譯的能力。
Reading:
Mind :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by Paul Thagard
For fun, read Ch1 & glossary
日期: 23 November, 2010
摘要: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at is Intelligence?
What can be said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f we don't even know the meaning and mechanism of human intelligence?
What essence must AI possess to be qualified as human?
How can you tell the thing you are chatting with through MSN is not AI?
The subject of 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science, force us to introspect our mind, with the ultimated goal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mind, by code, in a machine.
I will try to introduce our understanding in the human mind mechanism, the progress in AI, and discuss the blurred line between us, and code.
How good is today's AI? Let's See the capability of google translate .
什麼是人工智能?
什麼是智能?
有什麼可以說了人工智能,如果我們不知道的意義和人類智慧的機制?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什麼,必須要具備資格的人呢?
你怎麼能告訴你的東西通過 MSN聊天,是不是禽流感?
人工智能的主體,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迫使我們反思我們的思想,其最終目標是重建人的心靈,通過代碼,在一台機器。
我會盡量介紹我們了解了人類的思想機制,在人工智能的進展,並討論了我們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和代碼。
有多好今天的AI怎麼樣?讓我們看看谷歌翻譯的能力。
Reading:
Mind :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by Paul Thagard
For fun, read Ch1 & glossary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心經 閱後 隨意聯想 --- 區刀
一.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諸行無常,是故諸行為苦。諸行無常,皆因諸法無我。點破空性,則能免卻在無明中追逐不已之苦。
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宇宙本身不增不減,萬事萬物積集破滅,均一視同仁。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不過是人一己的好惡。而人卻將這錯覺無限放大,強加在他人和世界之上,引致不絕的執著。
自然界與孩童最能接近這種精神。他們同樣沒有刻意的私心與算計,只單純地本能地生。人無法跟自然交談,更無法控制。因此人畏懼自然,如此恣意妄為,變幻莫測。
了解這一點,就能站在一切教義之上,以後脫離愚己愚人之誤。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三.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煩憂,戰慄,幻覺,若能全部去除,該多好?
若能隨心使役這些妖鬼,豈不更妙?
四.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現世均被膜拜
但過去未來的他世界必不是我能認出的世界
他世界的佛與佛法也會是不一樣的佛與佛法
就是佛的形相,也是變動不居
五.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今人大多視佛教為平靜祥和,而忘記佛教過去亦有急速激烈擴張的時代。孔雀王朝,高棉的政教合一,西遊記中表露尖銳的宗教衝突都是明證。
對於何謂西方極樂,也有多種說法,並不一定指脫離輪回的捆綁,得到永遠的平靜。有派別想像的淨土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到處是光,更光,和音樂。自然有人對“往生極樂”的概念跟“上天堂”相似。
所以說經文充滿激情地被唱出來,配合腦海中燦爛的因果網不斷結連,崩塌,彈出火花,褪色,也未必是一種不協調的氣氛。
後記
一切經典皆有同人志,甚至有以同人志為基礎再創作的同人志,或,其實一切都是原作。同人志並非拾人牙慧,而是提供一種獨特的角度解讀文本。作者已死。根本沒有什麽正確與否。從文字的排列得到的任何啓發,足以作為個人無可替代的視角。原意什麽的,讀者大可不必理會。抱這個想法,就回顧了這篇其實完全不懂的經文。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對第九與第十一講的意見---Adam Fok
第九講是Jip Jip的「教育,為甚麼?」。她先指出教育的「What, why and how」,即是教育的定義,原因及方法,然後她簡介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然後把焦點放回香港,談及香港教育面對的問題及現象,如考試佔主導地位,利益團體及宗教政治的入侵,受教育機會是否真正公平以及忽略家庭在教育上的地位等。
第十一講是張子麟老師的「點解334」,他先指出學校的來源是「工業革命」,學校的出現令家庭與工作地點脫勾,然後說明「3223」其實是英國其中一個慳錢的措施,也順勢介紹九七前後教育方向的不同。講者又以一齣Youtube movie 指出現代的教育應該著重於”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jobs that doesn’t exist”。一個「反高潮」──334其實是為方便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大學,是教育產業化的一個手段──之後,討論轉移到探討香港的兩大問題,「個人成就文化」及「結構性不平等」。
要探討教育,面向有很多。一位是正在讀教育文憑PGDE的準教師,一位是現職教師,他們以此機會向同輩間作一次講演,表達自己有關於教育的想法,他們各選了甚麼?從題目來看,似乎Jip Jip選的是教育的原因,張Sir選的是香港某一個教育改革的原因,但我的感覺是,他們的主題似乎都不是或不只是這樣。
我會認為Jip Jip的講演重點在於,在「教育為了甚麼」的角度下看香港的幾個教育問題──到底香港的教育可不可以達到講者在開首指出的幾個教育的目的(如幫助社會管治,培育公民,發揮所長及為市場服務),如果不可以的話,那是甚麼環節出了問題呢?如果重點於此的話,我認為關於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方針顯得有點累贅,除非講者有意以那些資料作佐證或比較,又或如其摘要所說,有意從其歸納或抽出恒久不變的教育價值。
在講座的結尾部份,我十分同意講者所說,「教育」不只是在一個叫「學校」的場景進行,而還有,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家長給予的家庭教育。偏偏在這一環節,多數的家長們都緊抱著自以為是的一套強加於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自認有絕對的權力,在高舉教育民主(家長)化的旗幟下,影響校政及老師的教學方法。我對這個做法未必十分反感,最反感的是來自家長對於子女教育責任的矛盾──一方面他們會插手干預校政,一方面卻會把教學效果欠佳而把責任盡推給校方。政府要改善教育,從家庭教育入手會不會是一個辦法?最後她認為「教」的重點應在「人」身上,也點出了現今香港教育淹沒在大大小小的浪潮及旋渦裡的現象。
至於子麟的講演重點,我認為斷不是想解釋「點解334」,若我要為其講演定一個題目,我的提議是「教育與社會的盲點」,因為他似乎是要以此講座啟發與會者對一些盲點的思考。例如,學校是否一個文明社會必然存在的場景?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香港在殖民和特區時期教育方針的變動?社會著重的,從過去對技能的熟練及閱讀文字的能力,到今天要求具有批判思考,創新思維及終身學習,我們是否要對「文盲」重新作定義?當我們被問一條問題,我們的反應是如何得到答案,還是思考為何我被問這條問題,甚至為甚麼我要答這條問題?我們對於現今香港「個人成就文化,忽略關顧別人利益」的現象有沒有自覺性?香港的「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看似切實實踐「教育機會公平化」,但在小學派位計分制下還存在著世襲的過時制度,是否有矛盾的地方?各項詰問雖然無甚相互關係性,但其實可以以「盲點」貫穿之。
如果問我期望他們的講演內容是甚麼,我會答,因為一位是正在讀教育文憑的準教師,一位是現職教師,所以我會希望前者會講及她預計在教學上會遇到的難處,以及她會如何克服;後者則是他在教學上的苦與樂,以及作為教育前線者所觀察到的特別現象。當然,他們成為教師的原因,以及他們的理念,也是我感興趣的。當然我要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口味。
第九講的講後討論,有大部分時間集中在「陶鑄人群」的危險性。這個討論帶出了一個矛盾:一方面學校要培育學生成為社會一份子(所謂良好公民),有著同化及削平的意味;但一方面要教導學生要有創見,有獨立思考,帶動社會思想的進步。如何拿捏箇中平衡絕對不是容易的事。不過,教師要對自己的價值觀作過全面的反省之餘,而且要慎重思考如何在學生面前建立榜樣,似乎是必需──不過,所謂全面的反省以及慎重思考都是空泛之詞,而且每位教師都不是完美,有著他的偏執及個性,這使問題更複雜。
任憑老師有著甚麼崇高的理念,若他對著的是一群不願合作的學生,發覺自己的理念無法實踐及沒有正面的效果,他會不會突然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教師很失敗?我會認為,正面效果的出現,就如老師的理念一樣,並沒有期限。例如,今天你阻止你的學生吸手上的一根煙,不代表他明天不再吸煙,但肯定明天,甚至從此之後,他吸煙時會想起你曾經阻止他吸煙,而且他可能會慢慢從討厭你浪費那一天給你搶去的一根煙,到感激你曾經為他的健康著想。若只有「遠大」的目標,但沒有留意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經驗分享」及耐性,這位老師經營的只會是空中樓閣。
教師在小小的課室裡,即使有著教育政策及社會弊病的局限,他也可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觸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在聽時一個點頭,老師看在眼裡,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我無意去把教學理想化(我得承認要做到以上事情絕不是容易的事),我想說的是,教學迸發出的火花來源,不是依賴科技配合,不是依賴資源充足,不是依賴量化後的教學質素等,而是單純的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假如漠視這個互動的重要性而一頭栽入量化研究行政架構設計口號爭取資助等的框框裡,那是本末倒置。
以上關於教育的討論,我只是紙上談兵,希望各位指正,也藉此篇與各位教師及準教師共勉。
(在這裡我謹代表UCB的一眾發起者澄清,UCB絕對不(及不只)是一群反社會反道德反建制反甚麼的一個組織。可能有幾次的講演主題都與「反」有點關聯,但不代表講演題目僅限於此。不過,話說回頭,進步的源頭可能總是「反」,如區刀所說,若一切安於現狀,很難有進步的動力;不過「反」的結果不代表一定有進步,這一點要留意。)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對第十講意見---Adam Fok
第十講是Nick Ching的「地產霸權」。講演約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為介紹導致地產財團「雄霸香港」的歷史背景;第二部份指出六大掌握「地產霸權」的家族除了地產之外,還掌握了各種公共事業及各方壟斷;第三部份讓我們身為所謂的八十後反思,政府在這方面如何無能,以及面對這個局面我們應如何自處及應對。
我不打算在此討論第一及第二部份的內容,因為那是比較資料性,我估計那是從「地產霸權」一書擷取出來。但我不在此討論並不代表該內容沒有作用及多餘,因為該內容為第三部份的反思及詰問作鋪墊。
我認為第三部份才是本講座的重點:當我們獲知這些「殘酷」的事實後,我們這一批將會走入社會工作或經已走入社會工作但經驗尚淺的與會者,會怎樣自處及應對?我認為大部份與會者,包括我在內,都不多不少在此講座之前知道地產商的壟斷性。可是,可能因為學業或雜務繁忙,或者我們認為自己無力去對抗這大趨勢,又或者根本上我們不想去思考這個醬缸,所以我們一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得過且過,一是於在催眠被操控的狀態下謀求有限的幸福,或者實現不確定是否自己真正喜歡的夢想。
的確,近代香港人都是在這樣的事實下過日子。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所謂成功,可能是收入豐足,生活無憂,「助紂為虐」樂此不疲;也可能是窮中作樂,樂天知足;所謂失敗,可能是被金錢工作不斷奴役,承受不了職場家庭的壓力,也可能是怨天尤人,心靈與慾望永遠無法滿足。
驟眼看,香港人在地產霸權六大家族操控之下還是有成功的可能,故此是否沒有改變現狀的需要?以「獅子山精神」自居的香港人會答,勤力一定成功,於是不能成功是因為自己不夠勤力。以「功利」為上的既得利益者的香港人會答,現狀是使我成功的原因,兼且我「成功」是經過一番奮鬥,不是唾手可得,你們大可以效法我們這一批成功人士,為甚麼要改變現狀?至於基層,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這其實是事實),一方面他們不了解他們與成功人士的「鴻溝」,還以為孩子們只需於學校考試成績好就可以於日後出人頭地。
於是,有錢的愈有錢,貧窮的愈貧窮;快樂的愈快樂,痛苦的愈痛苦;雖有偏頗,但離事實不遠。
與會者聽完第一二部份可能會有痛心疾首的感覺,但若你有這種感覺,那是從何而來?是因為「唔抵得」財團壟斷?是因為感到自己被剝削的很厲害?是因為替基層可憐?是因為根本這些事實是不公義?你會覺得這種感覺可以維持多久?
講者說自己像一個「社運發起人般的形式登場」,我又覺得不是,因為他不只是一面倒指出改變現象的逼切性,也沒有「社運發起人」的熱血。他有提供另外一些選擇,如調節價值觀,以適者生存為原則,削足就履。他亦指出,在商言商,財團只是資本主義遊戲規則下的勝利者,既然香港無反壟斷法,官商合作又無明文禁止,他們何罪之有?在上文中我選用的邪惡貶語如「殘酷」「醬缸」「助紂為虐」「奴役」等等,如分別改成「成功」「趨勢」「互惠互利」「鞭撻而成為進步的動力」,你覺得如何?講者給我的感覺是「搖擺不定」──這裡絕對沒有貶義的意思──他一方面還沒有勇氣去投入改變現狀的運動,一方面對財圑妖魔化有保留;一方面痛心社會的不公,一方面有著「搵食啫」的唏噓。
我本人又如何?坐在有冷氣的電腦室裡抒發對貧窮人口的同情,但貧窮者依然貧窮。即使「地產霸權」一書大賣,香港人閱畢,然後三五知己聚在一起辱罵地產商,搞不好手上拿著的正是在百佳買的藍妹。
從上一輩香港人奉「往上爬」為圭臬到今時今日湧現的所謂「仇富」心理,要探討箇中原因,切入點可以有很多。我認為「貧富懸殊」佔了很大比重;而「貧富懸殊」導致「仇富」,是因為貧者實在太貧,而富者實在太奸。
與會者討論如何實踐改變局面時,提到「牽一髮動全身」的苦處,也提到政商合作經年,即使恨錯亦難返。今天大家樂在反對聲音下撤回無薪用膳的安排,算是一次小勝利。但有工業總會主席發表「飯鐘錢是不勞而獲」的言論,看來商家的思維並不會因為這一件事是有所改變。一方面商家的思維傾向壓搾,一方面勞動者的思維傾向服從。
這次講評的對象把重點從講者表現轉移到講題本身,一來自己對此感受甚深,二來我自己對是次講者表現或選材等等方面沒有特別的意見。這篇講評結構也較散亂,內容有點失控,本人也是「搖擺不定」,游走於「知足現狀」與「對抗不公同情基層」之間,望讀者見諒。
我打算把第九講意見與第十一講的意見一起寫。兩講都關於教育,雖然主題應該南轅北轍,但把兩講合寫意見該是有趣的嘗試。
(早前本人寫過一拙文有關於「香港精神」,有興趣可一看)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點解334
講者: Jerome Cheung
日期: 9th Novermber, 2010
摘要:
Jerome will try to explain the birth of HK334 education reform from a more than a little small atomic point of view. He wanna share a very brief (<-- he hope) idea of what he saw in recent years. After-presentation discussion is the key to this conference. Therefore, making yourself ready to the conference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Jerome provides no reading material because he needs minds of and ideas from audience. And he believes that helps a truly truly "discussion". As this is a social issue, Jerome welcomes any intelligent asshole come and fxxk the society politely in the tiny Room1021.
https://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9 GesJ4bjv_ZDA0YTVmN2ItNjU5MC00MjA2LTg4ZjU tNjNkNTdmZWI2MmEy&hl=zh_TW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Property Monopoly 地產霸權
講者: Nick Ching
日期: 2nd November, 2010
摘要:
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這句說得容易,實踐亦不難.但要地產商放棄中上的一塊肥豬肉,似乎尚待市民努力上街爭取!
然而地產商勢力又豈止在局限在地產方面,透過財力壟斷消費市場,以威脅干預商業競爭,小市民無處可逃,外資耍手離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