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對第九與第十一講的意見---Adam Fok

第九講是Jip Jip的「教育,為甚麼?」。她先指出教育的「What, why and how」,即是教育的定義,原因及方法,然後她簡介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然後把焦點放回香港,談及香港教育面對的問題及現象,如考試佔主導地位,利益團體及宗教政治的入侵,受教育機會是否真正公平以及忽略家庭在教育上的地位等。

第十一講是張子麟老師的「點解334」,他先指出學校的來源是「工業革命」,學校的出現令家庭與工作地點脫勾,然後說明「3223」其實是英國其中一個慳錢的措施,也順勢介紹九七前後教育方向的不同。講者又以一齣Youtube movie 指出現代的教育應該著重於”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jobs that doesn’t exist”。一個「反高潮」──334其實是為方便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大學,是教育產業化的一個手段──之後,討論轉移到探討香港的兩大問題,「個人成就文化」及「結構性不平等」。

要探討教育,面向有很多。一位是正在讀教育文憑PGDE的準教師,一位是現職教師,他們以此機會向同輩間作一次講演,表達自己有關於教育的想法,他們各選了甚麼?從題目來看,似乎Jip Jip選的是教育的原因,張Sir選的是香港某一個教育改革的原因,但我的感覺是,他們的主題似乎都不是或不只是這樣。

我會認為Jip Jip的講演重點在於,在「教育為了甚麼」的角度下看香港的幾個教育問題──到底香港的教育可不可以達到講者在開首指出的幾個教育的目的(如幫助社會管治,培育公民,發揮所長及為市場服務),如果不可以的話,那是甚麼環節出了問題呢?如果重點於此的話,我認為關於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方針顯得有點累贅,除非講者有意以那些資料作佐證或比較,又或如其摘要所說,有意從其歸納或抽出恒久不變的教育價值。

在講座的結尾部份,我十分同意講者所說,「教育」不只是在一個叫「學校」的場景進行,而還有,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家長給予的家庭教育。偏偏在這一環節,多數的家長們都緊抱著自以為是的一套強加於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自認有絕對的權力,在高舉教育民主(家長)化的旗幟下,影響校政及老師的教學方法。我對這個做法未必十分反感,最反感的是來自家長對於子女教育責任的矛盾──一方面他們會插手干預校政,一方面卻會把教學效果欠佳而把責任盡推給校方。政府要改善教育,從家庭教育入手會不會是一個辦法?最後她認為「教」的重點應在「人」身上,也點出了現今香港教育淹沒在大大小小的浪潮及旋渦裡的現象。

至於子麟的講演重點,我認為斷不是想解釋「點解334」,若我要為其講演定一個題目,我的提議是「教育與社會的盲點」,因為他似乎是要以此講座啟發與會者對一些盲點的思考。例如,學校是否一個文明社會必然存在的場景?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香港在殖民和特區時期教育方針的變動?社會著重的,從過去對技能的熟練及閱讀文字的能力,到今天要求具有批判思考,創新思維及終身學習,我們是否要對「文盲」重新作定義?當我們被問一條問題,我們的反應是如何得到答案,還是思考為何我被問這條問題,甚至為甚麼我要答這條問題?我們對於現今香港「個人成就文化,忽略關顧別人利益」的現象有沒有自覺性?香港的「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看似切實實踐「教育機會公平化」,但在小學派位計分制下還存在著世襲的過時制度,是否有矛盾的地方?各項詰問雖然無甚相互關係性,但其實可以以「盲點」貫穿之。

如果問我期望他們的講演內容是甚麼,我會答,因為一位是正在讀教育文憑的準教師,一位是現職教師,所以我會希望前者會講及她預計在教學上會遇到的難處,以及她會如何克服;後者則是他在教學上的苦與樂,以及作為教育前線者所觀察到的特別現象。當然,他們成為教師的原因,以及他們的理念,也是我感興趣的。當然我要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口味。

第九講的講後討論,有大部分時間集中在「陶鑄人群」的危險性。這個討論帶出了一個矛盾:一方面學校要培育學生成為社會一份子(所謂良好公民),有著同化及削平的意味;但一方面要教導學生要有創見,有獨立思考,帶動社會思想的進步。如何拿捏箇中平衡絕對不是容易的事。不過,教師要對自己的價值觀作過全面的反省之餘,而且要慎重思考如何在學生面前建立榜樣,似乎是必需──不過,所謂全面的反省以及慎重思考都是空泛之詞,而且每位教師都不是完美,有著他的偏執及個性,這使問題更複雜。

任憑老師有著甚麼崇高的理念,若他對著的是一群不願合作的學生,發覺自己的理念無法實踐及沒有正面的效果,他會不會突然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教師很失敗?我會認為,正面效果的出現,就如老師的理念一樣,並沒有期限。例如,今天你阻止你的學生吸手上的一根煙,不代表他明天不再吸煙,但肯定明天,甚至從此之後,他吸煙時會想起你曾經阻止他吸煙,而且他可能會慢慢從討厭你浪費那一天給你搶去的一根煙,到感激你曾經為他的健康著想。若只有「遠大」的目標,但沒有留意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經驗分享」及耐性,這位老師經營的只會是空中樓閣。

教師在小小的課室裡,即使有著教育政策及社會弊病的局限,他也可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觸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在聽時一個點頭,老師看在眼裡,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我無意去把教學理想化(我得承認要做到以上事情絕不是容易的事),我想說的是,教學迸發出的火花來源,不是依賴科技配合,不是依賴資源充足,不是依賴量化後的教學質素等,而是單純的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假如漠視這個互動的重要性而一頭栽入量化研究行政架構設計口號爭取資助等的框框裡,那是本末倒置。

以上關於教育的討論,我只是紙上談兵,希望各位指正,也藉此篇與各位教師及準教師共勉。

(在這裡我謹代表UCB的一眾發起者澄清,UCB絕對不(及不只)是一群反社會反道德反建制反甚麼的一個組織。可能有幾次的講演主題都與「反」有點關聯,但不代表講演題目僅限於此。不過,話說回頭,進步的源頭可能總是「反」,如區刀所說,若一切安於現狀,很難有進步的動力;不過「反」的結果不代表一定有進步,這一點要留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