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是Nick Ching的「地產霸權」。講演約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為介紹導致地產財團「雄霸香港」的歷史背景;第二部份指出六大掌握「地產霸權」的家族除了地產之外,還掌握了各種公共事業及各方壟斷;第三部份讓我們身為所謂的八十後反思,政府在這方面如何無能,以及面對這個局面我們應如何自處及應對。
我不打算在此討論第一及第二部份的內容,因為那是比較資料性,我估計那是從「地產霸權」一書擷取出來。但我不在此討論並不代表該內容沒有作用及多餘,因為該內容為第三部份的反思及詰問作鋪墊。
我認為第三部份才是本講座的重點:當我們獲知這些「殘酷」的事實後,我們這一批將會走入社會工作或經已走入社會工作但經驗尚淺的與會者,會怎樣自處及應對?我認為大部份與會者,包括我在內,都不多不少在此講座之前知道地產商的壟斷性。可是,可能因為學業或雜務繁忙,或者我們認為自己無力去對抗這大趨勢,又或者根本上我們不想去思考這個醬缸,所以我們一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得過且過,一是於在催眠被操控的狀態下謀求有限的幸福,或者實現不確定是否自己真正喜歡的夢想。
的確,近代香港人都是在這樣的事實下過日子。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所謂成功,可能是收入豐足,生活無憂,「助紂為虐」樂此不疲;也可能是窮中作樂,樂天知足;所謂失敗,可能是被金錢工作不斷奴役,承受不了職場家庭的壓力,也可能是怨天尤人,心靈與慾望永遠無法滿足。
驟眼看,香港人在地產霸權六大家族操控之下還是有成功的可能,故此是否沒有改變現狀的需要?以「獅子山精神」自居的香港人會答,勤力一定成功,於是不能成功是因為自己不夠勤力。以「功利」為上的既得利益者的香港人會答,現狀是使我成功的原因,兼且我「成功」是經過一番奮鬥,不是唾手可得,你們大可以效法我們這一批成功人士,為甚麼要改變現狀?至於基層,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這其實是事實),一方面他們不了解他們與成功人士的「鴻溝」,還以為孩子們只需於學校考試成績好就可以於日後出人頭地。
於是,有錢的愈有錢,貧窮的愈貧窮;快樂的愈快樂,痛苦的愈痛苦;雖有偏頗,但離事實不遠。
與會者聽完第一二部份可能會有痛心疾首的感覺,但若你有這種感覺,那是從何而來?是因為「唔抵得」財團壟斷?是因為感到自己被剝削的很厲害?是因為替基層可憐?是因為根本這些事實是不公義?你會覺得這種感覺可以維持多久?
講者說自己像一個「社運發起人般的形式登場」,我又覺得不是,因為他不只是一面倒指出改變現象的逼切性,也沒有「社運發起人」的熱血。他有提供另外一些選擇,如調節價值觀,以適者生存為原則,削足就履。他亦指出,在商言商,財團只是資本主義遊戲規則下的勝利者,既然香港無反壟斷法,官商合作又無明文禁止,他們何罪之有?在上文中我選用的邪惡貶語如「殘酷」「醬缸」「助紂為虐」「奴役」等等,如分別改成「成功」「趨勢」「互惠互利」「鞭撻而成為進步的動力」,你覺得如何?講者給我的感覺是「搖擺不定」──這裡絕對沒有貶義的意思──他一方面還沒有勇氣去投入改變現狀的運動,一方面對財圑妖魔化有保留;一方面痛心社會的不公,一方面有著「搵食啫」的唏噓。
我本人又如何?坐在有冷氣的電腦室裡抒發對貧窮人口的同情,但貧窮者依然貧窮。即使「地產霸權」一書大賣,香港人閱畢,然後三五知己聚在一起辱罵地產商,搞不好手上拿著的正是在百佳買的藍妹。
從上一輩香港人奉「往上爬」為圭臬到今時今日湧現的所謂「仇富」心理,要探討箇中原因,切入點可以有很多。我認為「貧富懸殊」佔了很大比重;而「貧富懸殊」導致「仇富」,是因為貧者實在太貧,而富者實在太奸。
與會者討論如何實踐改變局面時,提到「牽一髮動全身」的苦處,也提到政商合作經年,即使恨錯亦難返。今天大家樂在反對聲音下撤回無薪用膳的安排,算是一次小勝利。但有工業總會主席發表「飯鐘錢是不勞而獲」的言論,看來商家的思維並不會因為這一件事是有所改變。一方面商家的思維傾向壓搾,一方面勞動者的思維傾向服從。
這次講評的對象把重點從講者表現轉移到講題本身,一來自己對此感受甚深,二來我自己對是次講者表現或選材等等方面沒有特別的意見。這篇講評結構也較散亂,內容有點失控,本人也是「搖擺不定」,游走於「知足現狀」與「對抗不公同情基層」之間,望讀者見諒。
我打算把第九講意見與第十一講的意見一起寫。兩講都關於教育,雖然主題應該南轅北轍,但把兩講合寫意見該是有趣的嘗試。
(早前本人寫過一拙文有關於「香港精神」,有興趣可一看)
謝謝你分享~
回覆刪除http://www.facebook.com/notes/nick-ching/ba-quan-zhi-hou-ucb-presentation-you-gan/450741468299'
相信你也看過了吧~
"成為一個社運發起人"也許是題目本身的的張力, 由於能力所限. 未能抱一個中立的態度去弄這個 present. 換句話說, 要擺脫一堆資料化內容所帶來的局限性, 迫不得意要在"口吻"上帶點挑釁性...
而事實上所謂重點的第三部分,是買菜搭葱. 眼見之前各位講者都帶點哲學味, 我亦想東施效颦, 為個 present 包裝一下(搞市場, Brand building...)
由於種種原因, 本人對以良知作為衡量事物的手段十分抗拒, 第三部分的內容多半是對人性的反思(本人修心理學, 對人性興趣非常大), 心中一句 how come? 加一句 what's next? 大致是中心思想. 至於是不是重點? 我想大概是有點離題才對.
如果下次我再做一個 present, 我想會以人性為題.
以我自己而言,並不喜歡純資料性的演講。我不是要一個人形wiki機器,而是想知道講者自己的意見及感想。於是,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如何利用那些資料去作延伸思考。以人性為切入點去分析地產霸權下的人與事其實也是好選擇,絕不是離題。
回覆刪除adam> 看完了。也難怪您會生氣,哈哈。
回覆刪除順帶一問,您最近曾努力背誦過十用成語手冊嗎?怎麼詞彙量可以如此豐富兼用得如此爐火純青。完全超出一篇評論或議論文的基本以至進階要求。
也不覺得講評的內容或結構有甚麼問題,除非您寫作的目的是練習寫paper。文章本來就應該這樣寫,才好看。
我這不是生氣呀,我只是不同意阿Nick認為對人性的反思那一部份是有點離題吧!
回覆刪除我才不會背那些甚麼成語手冊,不過小學時有成語的小測驗,或者是近來多看了書吧。成語的使用多少應該不會太影響一篇文章的好壞, 用得太多可能有附庸風雅的感覺(oh...又用了)。運用成語是一種「福至心靈」的體驗, 想到便用, 想不到便算數, 很看寫文章時有沒有靈感。
謹在此多謝你, 會看我的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