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30th November, 2010
講者:Gerund Cheung
摘要:
正當UCB糾纏在香港教育問題的時候,第14講將從大收旺場的日本電影《告白》探討日本另一種模式的教育──個性化教育。
日本社會一向是倚賴中間團體的社會,著重人際關係和團體利益,繃緊人際關係裡比起個性追求,更著重人際關係裡個人角色的扮演。自八十年代起日本跟隨西方教育風潮,推行著重個人意願,鼓勵個人意願追求的個性化教育,然而個性化教育並沒有將個人從緊張的人際關係裡釋放出來,反而更強調表面的親密關係,結果日本人更害怕被群體排除,人際間的隔閡加深,大家每天為著明知無謂的角色扮演一起敷衍大家;同時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個人自由的過份鼓勵,學生質疑甚至拒絕受教育,自我權利的申張甚至不感到犯罪的倫理問題。
第14講先從《告白》簡單文本分析出發,綜合日本學者的社會觀察和分析、日本文學及動畫作品等,以社會科學的角度闡述個性化教育的失敗的後遺,自我的散開、下流志向、愛與孤獨等問題。
Reference list
(學習本應出自純真的求知動機,同學們自小接受強迫教育多年,至今還因為強迫的原因而閱讀實為可悲。第十四講將不要求大家閱讀以下參考資料,有興趣的話才捧場吧,至少講者也未沒有閱畢全部。)
《告白》,中島哲也,東寶株式會社,2010
學術類
《下流志向》,內田樹,麥田出版社,2008
《オレ様化する子どもたち》,諏訪哲二,中央公論新社,2005年
《青春電幻物語》,岩井俊二,Rockwell Eyes,2001
《自我》,張彧暋, UGEC 2260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社會學系課程《日本與世界》(Japa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Lecture 11,2010-11 秋學期 (German唔好追斬我)
《卒業式まで死にません》,南条あや,新潮社,2000
《黑夜之後》,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2004
《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2002
《地下鐵事件》,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1997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時報出版社,1987
動漫類
《歡迎加入NHK》,瀧本龍彥、大岩ケンヂ,台灣角川,2006
《新世紀福音戰士》第25、26話,庵野秀明,Gainax,1996
《攻殼機動隊》劇場版,押井守,東寶株式會社,1995
《絕望先生》,久米田康治,新房昭之,講談社,2007
感覺上村上春樹無乜關係,雖然都喺寫無目的的人生
回覆刪除btw幫你加多幾個reference
電影類 (認真警告:呢幾套戲太唔正常,唔好挑戰自己的容忍度)
Suicide Club,園子溫
紀子的食桌,園子溫
愛的剝落,園子溫
式日,庵野秀明
Love & Pop,庵野秀明
動漫類
地球防衛少年
Chaos; Head
會有架喇村上春樹可能
回覆刪除可能會講到村上春樹由個人到社會的轉變向,其實係某個時代轉變最大象徵
區刀版REFERENCE大家參考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