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對第十二講的意見 --- Adam Fok

第十二講是Core的「所有終極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他以解釋「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経」點題兼點化一眾凡夫與會者,功德無量。

乍看題目,大有「予欲無言」之感──所有東西都是「空」,又何需多費唇舌去解釋?任你如何演繹解讀都是空;一轉念,執著於「空」,與執著於生滅垢淨增減長短高矮肥瘦貧富有無一樣,誰說「空」不需要演繹?又一轉念,執著於去執著又是否一種執著?我們是否終究無法逃離任何形式的主義?再一轉念,這樣轉念下去只會不斷延續,豈止三千回,突破恒河沙,突圍摩訶。

人根本有自虐傾向,或因有五蘊,或因有無明。自虐與喜樂,循環相生,如愛恨怨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心境與環境交織,羅網與自身成一體,剪難斷理還亂。佛陀主張極樂,我看是訴諸一種超越,超越自虐與喜樂。

佛陀深悟此道後,留下佛教予後人。然而此舉卻增廣了執著的維度,佛陀若得知感受何如?或會如講者所說「結果不重要,心念才重要」,又或佛陀彼岸已登,無感受無意識界。

講者多以現世的角度作導賞,以反思日常生活作起點,檢視自己的行動與思考,檢視煩惱從何而來。畢竟一提腳即踏空門,異常兇險;凡塵未斷,又如何感受涅槃之妙,極樂之樂?

走筆至此,總算明白歷代有人會多費心血長篇解釋經文。如果說他們害怕後世無人明白,倒不如說他們在解釋經文時,愛智慧之喜樂深深吸引著他們。所謂普通人會沉迷聲色犬馬而忘掉其活動對身體的負荷,其實他們則沉迷於另一種沉迷,我們姑且稱之為「高尚的沉迷」,但沉迷的本質一樣。我們可否嘲笑得道者沉迷於極樂?還是擺脫沉迷才可登極樂?視極樂為目標而奮鬥是不是脫離了登極樂的軌跡?

結尾講者提出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我們是靠著甚麼價值觀而生存?潛台詞似乎是,假如一切是「空」,連生死也可超脫,那麼我們為甚麼會嚮往生命,懼怕死亡?

我是為生存而生存,也只有這個理由才是永恒不變。人生是體驗,是苦行,也是逍遙遊。嘗過無明才有資格成為無無明。執著於生命本身,比起怕死,更是生存的動力。面對苦樂,除了超越之,還可擁抱之。還未懂擁抱喜怒哀樂就妄談超越,我看是怯懦的表現。

1 則留言:

  1. 不行,這篇評論再一次寫得太好太妙。光是第二段已是維肖維妙的壯舉,加上評者又一次把個人淺薄的愚見和批評修飾得美侖美奐,不著痕跡。如此讓評者每講隨興發揮下去,經年累月的鍛鍊一定使評者意境越見超脫,等閒之輩實難以擁抱或超越之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