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From Toy to Story 從反斗奇兵看故事創作

日期: 5th January, 2011 星期三

地點中大何善衡工程大樓1021
講者: Sun0
 
摘要/大綱:

警告!是次講題涉及對反斗奇兵故事的嚴重劇透,未觀看這齣動畫電影,不想被劇透者請自行避席,多謝合作!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玩具和聽故事。每一個孩子都曾經和心愛的玩具,一同演譯出自己創作的故事。即使是很無聊幼稚的劇情,孩子們也可以透過玩具演譯得興奮莫名。相反,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經歷的故事越多,創作故事的熱情反而隨年月下降。
即使創作故事並不普及,人們熱愛聽故事的心情卻恒久未變。舉凡小說、漫畫、動畫、電視劇、廣播劇、RPG game等等,作為故事的載體,廣泛地充斥於現代都巿生活一眾大小媒體平台,滋潤著都巿人的心靈。一些成功的普及故事,更能有效地建構群體共同記憶,令大家產生共鳴和感動。
適逢廸士尼最近推出全新一輯立體動畫電影《反斗奇兵3》,引起了各界大小朋友的關注,票房叫好叫座。除了歷經十六年不衰的歷史原因外,《反斗奇兵》系列作為一套動畫故事,在取材、佈局、主題訊息、人物設定、劇情細節安排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理想,十分適合普及故事創作者學習。
是次講座將首先探討故事的社會功能。然後以個人主觀角度,分析《反斗奇兵系列》這套動畫的成功原因,從中討論創作一個「好故事」的各種要素。最後,講者會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有關小說創作的經歷、難關與趣味。希望鼓勵大家寫故事之餘,亦在日常生活中,至少為自己的人生故事引入自己創作的空間。
Reference:
講者固然鼓勵各位未曾看過反斗奇兵的聽眾,先行看畢這三集動畫電影。但要是真的沒有時間或興趣看,也至少請各位首先看一看以下官方trailer,了解劇情大概。
Toy Story 反斗奇兵1 [1995]
Toy Story 2 反斗奇兵2 [1999]
Toy Story 3 反斗奇兵3 [2010]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網絡大戰

日期: 28th December, 2010
地點: 中大工程大樓1021室講者: Jimmy Ko 
摘要/大綱:

網絡 Internet,作為二十世紀其中一項最具影響力的發明,其誕生的歷史源自二戰時軍方透過網絡通訊,以在分秒必爭的時間裡交換情報。今時今日,在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全球人民無分國界,活在同一個社會系統裡。昔日作為戰時通訊工具的網絡,今日成為連結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這個平台一方面以多元化資訊交換,消弭地域之間的阻隔,一方面卻開闢了一片地球上前所未有、且無有匱乏的新天新地,任由掌權者(programmer, government, company, etc.)割土稱王,透過無法被徹底監管的媒體,入侵人的意識界。是次講演會討論有關網絡大戰的發生和種種形式性的可能,希望大家在作為internet用戶、享有諸多好處的同時,可以透過這個talk想一想internet的影響,不至於淪為戰場上的民伕傀儡,被牽涉到網絡大戰而不自知。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對第十六講的意見——auknife

第十六講由Ben介紹王紹光「民主正本清源」一文。文中分析四種民主在現代社會出現的形式,並指出這四種形式多少偏離人人平等的本意。此處有關階級鬥爭的討論可更詳細,畢竟這種論述在香港並不常見。另外,作者爲了回到民主的本意而提出決策應包括抽籤。由於此說對聽眾來說非常陌生,講者可以多花一點時間討論其利弊。

個人覺得尤其重要的是,講者指出政治源於人的群體習性。因此面對抽象的原則性的政治問題(例如探討社會結構,法的精神等),不能單純從「解決現狀」方面著手,亦要進入問題根源,思考人有沒有群居的必要,而不能一味為延續現有的群居結構而思考。畢竟社會「理應」對所有人有利(甚至是比其他選擇更有利),否則無繼續存在的理由。這樣下去會引申至個人與群體無可避免地對立的問題,與講題無關,按下不表。

講後討論有兩部份可供延伸學習。有關民主政治的由來,追溯到雅典和羅馬共和;中世紀歐洲自由城市的出現(眾多商路,朝聖路線的交匯點→季節性的市集→固定的的城鎮→有圍牆的城鎮;海運發達以後港口城市便超越內陸城市)瓦解封建階級,為後來市民要求更多權利鋪路。有關在人口結構大大不同的地方實行民主的成功例子,可參考魁北克,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失敗例子包括利比利亞,盧旺達,就是西班牙和英國至今也因種族問題衝突不斷。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Religious thought---Wolf Chan

什麼是宗教?
將超越人類能力的事情,寄託於超越人類的存在(未經細想,歡迎指正)

不同宗教的細節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所寄託的事情「包攪掂」
偏偏有人為宗教的細節動真火

既然宗教的細節根本不重要
我們甚至不需要這個那個宗教
我們需要的是信心(李天命先生所說的「Alpha信託」及「神祕樂觀 」)



你要什麼的證據才會信神?

就算神當下即於我面前顯現,
都不代表我要跪拜於其前

根本不是證據不證據的問題


可憐的人呀,不靠神你還能依靠什麼?

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The little prince
"You become responsible, forever, for what you have tamed"
"It is the time you have spent with your rose that makes your rose so important."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民主正本清源

日期: 21st December, 2010
講者: Ben Cheung 
摘要/大綱:

民主的本意: 由人民治理的政體。(Who rules who?)
民主的方式: 一直以來都是抽籤,選舉與民主本無關係,直至18世紀才改變。
人們看民主: 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19世紀之前,民主都是貶義詞。
            -17世紀平等派: 要求一定經濟能力的男性選舉權。
            -18世紀啓蒙派: 民主是理性的敵人。

王紹光: 為甚麼民主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有問題的政體,到了20世紀就變成普世價值?
                        因為民主中,最被有產精英敵視的內容,得到了修飾和閹割。

修飾1: 代議民主-精英可以通過自身的財產以及知識,嘗試擺脫人民的意願。
修飾2: 自由民主-自由派於18,19世紀對普選權的抗拒。
修飾3: 多元民主-選舉不同派別或理念的精英=民主? 選主=民主?
修飾4: 憲政民主-於保護私有產權之下,實行政治民主?

變質的民主:
決定選舉勝敗的因素:
-金錢
-形象與表演才能
-負面營銷(墨魚戰術)

結果:
-窮人、笨人被排除在外
-民主赤字
-虛假參與感與希望

王紹光主張:
1.      廣泛的民主
-不局限於政治
-不局限於選舉 (抽籤、開會)

2.      公平的自由
-通過對經濟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使各種自由能夠不單在理論上,亦能在實踐上被社會上所有人享受和使用。

3. 有力的國家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對第十五講的意見---Adam Fok

宗教與人生的而且確不可分割──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例如:真正的信徒固然把自己的人生交托給信仰,將信將疑的自稱信徒則會從信仰尋求對自己最大的利益,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部分會因為宗教帶來的感動及安全感而「躍躍欲試」,部分則因為宗教無法以科學及邏輯等方法去證明其真確性而拒絕信仰。

Melvin對宗教的分享,可以看得出他很喜歡以嚴謹及執著的態度思考人生。他以自己的經歷去審視宗教,但他很警覺以經歷去體驗宗教是先入為主的做法,因為個人的經驗絕對會影響著對信仰的選擇。他站在無形的鋼線上,左是主觀情感,右是客觀邏輯,向與會者表現著宗教的內在矛盾。他說自己的思考不夠嚴謹,我看不夠嚴謹的地方只是細節而不是大方向;當我們崇尚客觀的時候,就會忽略主觀的重要力量──而我認為其中一種對宗教信仰的理解是:它是人類以主觀思想抗衡絕對客觀的產物。

假如宗教「們」不是唯一,那麼世界就會「非常」和平──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神之權利,每個人死後都可以見到自己生前深信不疑的神,過著被應允的死後生活,可謂烏托邦的另一表現模式。雖然有這個可能性,但宗教們從來絕不允許這個局面;宗教似乎需要權威,權威是令人信服的籌碼。「唯我獨尊」造成的災難,於古今世界的舞台一再上演。

我不懂對宗教下一個嚴謹及準確的定義,但我可以肯定其「超然性」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宗教的教義及面向都是人類,但它的重要性卻體現於其超越人類力量的存在;「超然性」亦表現了宗教的內在矛盾。一個成功的宗教,應該是同時不能被證明及被推翻的──套用Melvin的說法,而且我也非常認同的是,能夠被證明的宗教(雖然我承認如何證明也是一個大問題)並不需要信任;由於它不需要信任,於是它能否被稱為宗教都非常有疑問。

真正的信徒並不會因為自身的不幸而對自己的信仰產生疑問,我們也可以「超然性」去解釋之,也是信徒與非信徒的一大矛盾之處。真正的信徒會視自身的不幸為祂賜給他們的磨練與測試信念的方法,非信徒則會認為他們是自欺欺人,而「超然性」正好導致兩者無法以辯論戰勝對方。

宗教也可說是人類對不確定性感到迷惘的扺抗,藉一個比自己強大的系統或神明之類的事物統治自己不知道但「衪」知道的未來。可是,宗教的教義總會切合人類的口味(或者可以說,不被淘汰的宗教通常其教義都會切合人類的口味)。於是,道德倫理與宗教教義就巧妙地結合。若俗世的統治者認為教義能帶來穩定以方便統治但又不會對其政權造成威脅的話,該宗教也「自然」會蒸蒸日上。這可謂「天人合一」的另一體現也!

不只是俗世統治者感到宗教的可貴,作為個體的人絕對也可以從信仰中得到好處。上文中「以信仰消滅不確定性」「視悲劇為試煉」是其中例子;另外,人們從信仰獲得生命的意義,獲得終生的追求目標(不管是禮節儀式上的還是靈性道德的追求),還有他們與神對話時的霎時感動。當有著相同信仰的人類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可以得到支持及慰藉。當然,無信仰者可以說他們獲得慰藉的原因只是因為人類的交流而非神在從中協助;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們因相同信仰而聚在一起。

另一類型的人則是相信邏輯及現象,執著於以邏輯與現象結合推導先於感性的攝受,或者說是把感性交托給邏輯及現象。如Melvin所說「對不合邏輯的事物很敏感」,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受──不過,活著的人不可能不違背邏輯,我如是,相信Melvin如是,並沒有自大得向外宣稱自己從來沒有違背邏輯。只不過宗教的非邏輯性對於這類型的人實在太強烈太刺眼,我覺得當中的原因是它要求「絕對信任」,英文的所謂Faith. 他們既然無法接受為了信仰帶來的慰藉感動而放棄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東西,固然無法接受把自己的一生,甚至死後生命交給未被證明的衪。當信徒以絕對信任對抗魔鬼的試探,他們則視信仰帶來的慰藉感動為另一種魔鬼的試探。

針對這些「冥頑不靈」的人,信徒嘗試以「見證」去說服他們。但似乎一切的見證,撇除虛假的及因時間關係無法證明的不說,都可以訴諸偶然性,可以訴諸科學,可以訴諸人類的善意以及可以訴諸迷信意識等。要相信它們,似乎都無法脫離對絕對信任的要求。

提到「見證」的可信度,自然會帶出「科學與宗教」的所謂衝突。Melvin認為宗教是科學解釋世界系統的另一個選擇,我並不完全同意。科學與宗教並非不能共存,但我這裡所說的「科學」是指以科學來成功解釋的現象,而不是指幹科學應有的態度。例如大爆炸理論並非一定否定神以及其他宗教的存在,經典中所描述的畢竟是古時人類的著作,帶有幻想及誇張的色彩並不奇怪,而且現在的科學很大機會未曾完美,所以即使經典記載的事物與現今的科學相悖,我們都不能以此證真或證偽。但是我不能否認,當教徒抱持這一種態度去看經典的話,證偽則變得更困難。

另外,我從來都對「視科學方法為絕對」都有保留,因為我們所謂科學邏輯,以及現象,都是以人類的五官所見所聞、以人類的腦袋所思所想來作準。但是,我相信邏輯與現象,是因為它們與我的日常生活經驗及感官吻合;我認為最值得相信的是自己的經驗──這當然也是偏見,但這是最具說服力的偏見。

以上帶出了數個有關宗教的矛盾。但對於現代,它們似乎並不是宗教面對的最大問題。這裡想探討的不是宗教間的衝突,而是信徒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似乎現代的宗教團體不會強求教徒具有絕對信任的決心。現代社會的城市人,他們對功利與形式的喜好凌駕於對生命及死後世界的思考,加上心靈的空虛,導致有部份人沒有多加思索就決定了自己的宗教。但轉念一想,這其實又是不是問題?還是我對信仰抱持著太高的要求?他們的「輕率」其實對社會甚至他們都有所益處。

或許是對信仰要求太高,使我無法以全心全意的態度投入宗教。雖然我可以一方面保留自己的Faith, 一方面向信徒表現出虔誠的樣子從而得到認同及支持等若干好處,但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沒有宗教的人生,後遺症就是要面對來自未來不確定的痛苦,但換來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自由──當然,以信徒的角度,我的確是在自欺欺人。

人類沒有宗教也可以生存,但一旦有了宗教,就似乎沒有回頭路。人類為了宗教,創造了震撼人心的音樂美術及故事,豐富了心靈,但同時觸發了不少悲劇,暴露人性的黑暗。若果宗教真的是人類的產物,那麼人類就是一直被自己奴役鞭策,為自己除了繁衍後代的使命之外,徒添了一份責任。

我要重申的是,我無意貶損任何類型的信徒,也無意視自己的思想為崇高,相信Melvin也是抱持著相同的態度。不過,我作這個重申並非因為不想去得罪人;人要是想被得罪,任何重申都不會有任何作用。我要作這個重申,是因為我的確相信兩者並無高低之分,以及覺得這是一個足以概括我這篇文章的適當結尾。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對第十四講的意見---Adam Fok

第十四講是Gerund同學的「從<告白>探討日本個性化教育失敗的後遺」。他指出的三個「後遺」,是「下流志向」──學生失去向上爬的動力,「自我的散開」──學生不敢暴露自我的想法而傾向從眾及「愛與孤獨」──學生於孤獨中尋求愛及在封閉中尋求釋放的悲哀。


講者把重點放在「後遺」,而不是「日本個性化教育的失敗」,是避重就輕,是他親口承認──他避開不談日本個性化教育為何失敗,也不談日本的個性化教育是怎樣實行。那是個性化教育本身存在問題?還是個性化教育不能與社會現實接軌?還是實行上存在問題?他並沒有探討。於是他在摘要所寫的「正當UCB糾纏在香港教育問題的時候,第14講將從大收旺場的日本電影《告白》探討日本另一種模式的教育──個性化教育。」,根本就是誤導。

倒是絕望的人際關係引起我的聯想及興趣,算是在講者沉悶的語氣中一點調劑;於是憑著一點點聯想與講者提供的簡略資料,就想寫一個絕望年青人的心境,作為回應。不過,日本的教育及學生的關係是否如《告白》中的描寫般那麼不堪?我是十分懷疑的。


-.-.-.-.-.-
我躺在自己的床上,審視我的世界:無意義地自轉的風扇,承載著不堪回憶的書包,以及我的摯友電腦螢幕。我的身體問我為甚麼躺在自己的床上,於是我狠狠的打了自己一拳,然後告訴我的身體,說這就是真實的答案。

我不承認自己的過去。我付出我的愛,我付出我的真誠,我害怕寂寞;我身邊的同學都做出同樣的事情。直至有一天,我醒覺了:我們會這樣做的原因是,老師教導我們親情、友情、愛情,學校每天散播著合作、追夢、正直,就是這樣。但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

當我知道那全是虛幻之後,我沒有其他選擇──我轉而追求真實的東西。甚麼是真實的東西?電腦螢幕總在適當的時候給我解答:我的拳頭發癢的時候,它會展示血腥;我需要支配的時候,它會展示虐待;我需要滿足性慾,它會展示淫亂。

不要告訴我它們都是另一種虛幻,它們確切比一切真實還真實,只有愚昧者才會視它們為不存在。愚昧者天生有一種才能,是把真實看成虛幻,把虛幻看成真實,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每天沈浸在天真快樂的國度,享受著追求的樂趣,沒有懷疑。他們視我而不見,因為他們不能接受我的存在;於是,我樂意拒絕於他們的國度存在,也因為同情他們,所以我不會強逼他們體驗真實。所以我很安全,他們也很安全。

我了解如何成為愚昧者的方法,但我更欣賞真實;要我拋棄真實而擁抱愚昧,我做不到。我渴望那些給我歸類為虛幻的、所謂人類美德和平友愛的東西。但它們不會因為渴望而出現,我不是實現神蹟者,也不是擅於掩眼法的魔術師。我欣賞真實,進而相信真實,因為它們跟我的慾望不謀而合。

你可能會問,電腦螢幕為甚麼不會展示親情、友情、愛情,不會散播著合作、追夢、正直?我覺悟之後的短日子裡,它的確有展示過它們。可是一段時間後,連它都給我說服了,它加入了我的行列。我們從此成為好朋友,形影不離。

我沒有未來,但我有對未來的期望。不會背叛我的螢幕呀,請你賜給我更大的刺激,更真實的真實,更殘忍的虐待。我可以預見,我會有忍不住向愚昧者推銷真實的一天,那天也會是我生命最後的一天。
-.-.-.-.-.-

對第十五講的自評---Melvin Cheung

趁記憶尤新自評吧

presentation 差得不要再說了,老實說之前沒有好好組織過講話內容,主要都是靠powerpoint 和手頭上那份摘要,但還是歡迎大家提點意見!

回顧主要想集中在內容上,第一是可能內容太少,事實上我一早已打算無論如何都不要長過四十五分鐘,主要因為自己要集中精神聆聽比這更長的時間相當困難,所以便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想法。但事實上準備的比先前想像更少,而且中途發現很多論點重覆,實在失策。先解釋一下選材原因,以成長背景(成魔之路)起手是希望讓聽眾知道我的不可知論觀點並非自有永有的,而是來自幾個轉折(反面的「見証」?)。其實,整個講座想帶出的重點是我的不可知論觀點幾乎完全涉及個人選擇,而是只要認真思考「反省」中提出的三個問題時(甚麼是「宗教」?甚麼是「信」?我「信」的為什麼比別人「信」的更真實?)得出的必然結果,這差不多已是講座的全部。很明顯,對象不是遍佈全場的不可知論者,因為我相信這類人在這方面已作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從這次講座中的獲益可能很有限。個人認為不足的,是「嚴謹批判」的解釋,例如加入多些例子去具體示範什麼証明宗教真實性的方法才是有效(其實是Helic 及區刀提出宙斯降臨的神蹟時才發現的),只是因為在場的反對者太少,我所受的挑戰才不算嚴重,反而我是想問聽眾有那一方面是講得未夠多?

其實關於「什麼是宗教」,感謝大家的討論,經過一晚的反思,我應該將我稱「解釋世界的方法」為「宗教」這觀點改為「宗教的世界觀」,因為我認為將世俗宗教的其他部份如組織、儀式、教徒通通去除,仍無損思考宗教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這次準備時故意抽起了較有攻擊性或抽水的觀點,原因之一是先前估計有宗教背景的參加者比實際多(其實多少有點可惜),這類觀點較容易令人反感,而當一個人失去平靜的心景時較難去作純知識上的交流,而演變成各自論點的攻防戰,以維護己方觀點為主,再難以達至前言提及「平等的交流平台」的理想環境。例如,最後結語關於球迷的反思部份便是被和諧了的痕跡。

最後,回應Nick 的問題「有沒有將你提出的『不必對一直持有的論點產生感情』的態度放於自己身上,例如你對宗教的看法?」時其實有避重就輕的成份,當時我的回答是「如果有很確實的証據沒有不成為信徒的理由」,但我當時其實想到有一個更好的回答方向,就是質疑我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框架,「以客觀証據証明的真實為決定信仰的條件」可否被放棄?可以,但便回到我和神的對話之(一)思想實驗的質問。再問,可否連這思想實驗也忽略掉?難,既已想過這個問題,那不合符我的要求的宗教難再從心底裏感到有說服力。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我對宗教信仰的分享

日期: 14th December, 2010
講者: Melvin Cheung 
摘要:
個人認為,宗教信仰乃是人的其中一件頭等大事,因為一個人抱著一個如何的宗教觀,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及人生計劃,宗教問題亦因此曾有一段時間時常浮現於我的腦海裏。這次讀書會,我希望從思考結構開始,跟大家交流一下這方面的觀點。

Reference material:
沒有甚麼,好好整理一下各自對宗教信仰的思考便夠了。
這類討論太容易擦槍走火,希望各位可以放下對各自一貫觀點的感情,抱著這篇文章談及的心態交流:
論對談
如果真的有時間可以讀這篇,很有趣的思考:
我和神的對話之(一)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以簡單了解一下宗教大致是些甚麼,及各大教派
維基百科裏的宗教條目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對第十三講的意見 --- Adam Fok

第十三講是豺狼的「人工智能與人工意識」。講座約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解釋及介紹甚麼是智能及意識,第二部份則討論電腦能否完全模仿人腦及電腦與人腦可能的不同地方。

內容方面,非常豐富,選材恰當,例子生動,貼近與會者,富啟發性。表達技巧方面,講者富幽默感,例如「Helic與狗有共通點,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報表有風格,清楚有條理。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例如「How ‘human’ are AI?」。

可以改善的地方是,講者可介紹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文學動漫及電影作品。總括來說這是一次好講座。

-.-
要寫一篇講評,可以很難,也可以很容易。就像上面的那一篇,第一段是講演的摘要,第二段是對講演各方面的意見,第三段是硬塞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最後可以加一句概括性的話。如果我每一次都根據這個方程式去寫的話,花的時間一定少很多。

可是,若我這樣做,那就跟以下的做法沒有分別:我把要點輸入電腦裡,然後電腦把我的點列式內容根據文法加入連接詞及標點等等,然後它遵守以上的段落框框把文章分段,一篇所謂講評便「大功告成」。

我早前的講評的確循著這一個模式去寫(當然總有一點修飾,沒有這樣死板)。但當我寫了幾篇之後,就想尋求一些突破,例如,我如何可以讓讀者有新鮮感及感到有啟發性?如何令講者喜歡我的講評,讀完之後有所得著?如何寫講評寫得不像議論文?甚至,我如何可以把講評寫得不像講評?

我並沒有離題:我這個「反思」的過程,是希望自己寫的文章不像是人工智能寫出來的文章。我武斷地自信不論人工智能如何進步,我都總有辦法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得不像人工智能的產品。要有這個自信,背後的前設是,我們懂得反思與突破,是人類內在的智慧驅動。但這前設真確性存疑:我們懂「反思」,其實是否只是因為受過教育?當人工智能受教育去反思時,它/他的想法是否與我現在的想法一樣?

人類發明電腦,或者叫計算機,其實是因為人類不能滿足於自己的運算速度及準確度。電腦發展至現今世代,一方面向著高運算及存取資料速度,高密度儲存量等目標邁進,一方面卻要使電腦變得愈來愈像人類的智能意識,有著人類意識的「理性與感性的混淆」「似快還慢的計算」「幽默創意愛慕妒忌」等等,或兩字記之曰「人性」。

上面我用了「卻」字,意味著該句子的前述與後述有著相悖的意味。我認為其「相悖」,不是因為層次上一高一低,而是因為我覺得這兩個方向並不一定相輔相成,更有機會的是各走各路──電腦的運算速度如何地高,也不能成功模擬人腦,原因可能是因為根本人腦並不是由一堆邏輯門及隨機性組成。

講者提到人類要求人工智能要表現得像人類,是因為人類希望通過人工智能來認識自己的思考。人類要通過外物──一堆矽及電流,去認識自我,這與自己內省的方法完全不同。我可以說人類要通過外物去認識自己是可悲,也可以說人類以自己的思維去了解自己的思維是不客觀。在這個強調客觀科學的現代世界裡,似乎當人類視自己為研究對象時,也是客觀秤先。個人愚見是,人工智能是一例,社會學研究以量化社會現象去研究人類思維也是一例。至於哲學思維是客觀還是主觀,還是根本硬分主客觀是庸人自擾?我不知道,還望各位賜教。

當人工智能愈來愈被設計得「人性化」時,現代人卻使自己愈來愈變得「人工智能化」,或許是因為方便之故。面書的like button, 各式各樣的模版等等,甚至成績表上的評語都化為一堆數字,學生翻查手冊才知道該數字代表甚麼評語。我們身邊都有為我們預備好的「程式」,我們參與的方式就是選擇某一「程式」,有時選擇是根據「效用最大化」,有時是隨機選擇,有時可能會以感性選擇,但我們很少會選擇選項外的東西。現代人玩電玩,與NPC交流得不亦樂乎,於是覺得現實的人際關係太複雜,故不想面對之。長此下去,我們的思維會變得愈來愈像一堆具有隨機性的邏輯門,而我總認為人類思維不只於此。

到底人與人工智能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是因為科技進步使人工智能愈來愈成功模擬人腦,還是因為現代人給計算機科技「寵壞」了?

7/12 UCB 暫停一次

藉口:經過十四講,相信與會者得著甚多,需要一點時間去消化與沉澱,好為未來更多更精彩的演講作準備;於是,內黨決定,下星期二的UCB聚會將會暫停一次,敬請留意。

實情:下星期無與會者挺身而出,而且有部份與會者需要溫習期考,故內黨決定忍痛暫停下次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