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對第十六講的意見——auknife

第十六講由Ben介紹王紹光「民主正本清源」一文。文中分析四種民主在現代社會出現的形式,並指出這四種形式多少偏離人人平等的本意。此處有關階級鬥爭的討論可更詳細,畢竟這種論述在香港並不常見。另外,作者爲了回到民主的本意而提出決策應包括抽籤。由於此說對聽眾來說非常陌生,講者可以多花一點時間討論其利弊。

個人覺得尤其重要的是,講者指出政治源於人的群體習性。因此面對抽象的原則性的政治問題(例如探討社會結構,法的精神等),不能單純從「解決現狀」方面著手,亦要進入問題根源,思考人有沒有群居的必要,而不能一味為延續現有的群居結構而思考。畢竟社會「理應」對所有人有利(甚至是比其他選擇更有利),否則無繼續存在的理由。這樣下去會引申至個人與群體無可避免地對立的問題,與講題無關,按下不表。

講後討論有兩部份可供延伸學習。有關民主政治的由來,追溯到雅典和羅馬共和;中世紀歐洲自由城市的出現(眾多商路,朝聖路線的交匯點→季節性的市集→固定的的城鎮→有圍牆的城鎮;海運發達以後港口城市便超越內陸城市)瓦解封建階級,為後來市民要求更多權利鋪路。有關在人口結構大大不同的地方實行民主的成功例子,可參考魁北克,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失敗例子包括利比利亞,盧旺達,就是西班牙和英國至今也因種族問題衝突不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