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對第十三講的意見 --- Adam Fok

第十三講是豺狼的「人工智能與人工意識」。講座約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解釋及介紹甚麼是智能及意識,第二部份則討論電腦能否完全模仿人腦及電腦與人腦可能的不同地方。

內容方面,非常豐富,選材恰當,例子生動,貼近與會者,富啟發性。表達技巧方面,講者富幽默感,例如「Helic與狗有共通點,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報表有風格,清楚有條理。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例如「How ‘human’ are AI?」。

可以改善的地方是,講者可介紹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文學動漫及電影作品。總括來說這是一次好講座。

-.-
要寫一篇講評,可以很難,也可以很容易。就像上面的那一篇,第一段是講演的摘要,第二段是對講演各方面的意見,第三段是硬塞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最後可以加一句概括性的話。如果我每一次都根據這個方程式去寫的話,花的時間一定少很多。

可是,若我這樣做,那就跟以下的做法沒有分別:我把要點輸入電腦裡,然後電腦把我的點列式內容根據文法加入連接詞及標點等等,然後它遵守以上的段落框框把文章分段,一篇所謂講評便「大功告成」。

我早前的講評的確循著這一個模式去寫(當然總有一點修飾,沒有這樣死板)。但當我寫了幾篇之後,就想尋求一些突破,例如,我如何可以讓讀者有新鮮感及感到有啟發性?如何令講者喜歡我的講評,讀完之後有所得著?如何寫講評寫得不像議論文?甚至,我如何可以把講評寫得不像講評?

我並沒有離題:我這個「反思」的過程,是希望自己寫的文章不像是人工智能寫出來的文章。我武斷地自信不論人工智能如何進步,我都總有辦法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得不像人工智能的產品。要有這個自信,背後的前設是,我們懂得反思與突破,是人類內在的智慧驅動。但這前設真確性存疑:我們懂「反思」,其實是否只是因為受過教育?當人工智能受教育去反思時,它/他的想法是否與我現在的想法一樣?

人類發明電腦,或者叫計算機,其實是因為人類不能滿足於自己的運算速度及準確度。電腦發展至現今世代,一方面向著高運算及存取資料速度,高密度儲存量等目標邁進,一方面卻要使電腦變得愈來愈像人類的智能意識,有著人類意識的「理性與感性的混淆」「似快還慢的計算」「幽默創意愛慕妒忌」等等,或兩字記之曰「人性」。

上面我用了「卻」字,意味著該句子的前述與後述有著相悖的意味。我認為其「相悖」,不是因為層次上一高一低,而是因為我覺得這兩個方向並不一定相輔相成,更有機會的是各走各路──電腦的運算速度如何地高,也不能成功模擬人腦,原因可能是因為根本人腦並不是由一堆邏輯門及隨機性組成。

講者提到人類要求人工智能要表現得像人類,是因為人類希望通過人工智能來認識自己的思考。人類要通過外物──一堆矽及電流,去認識自我,這與自己內省的方法完全不同。我可以說人類要通過外物去認識自己是可悲,也可以說人類以自己的思維去了解自己的思維是不客觀。在這個強調客觀科學的現代世界裡,似乎當人類視自己為研究對象時,也是客觀秤先。個人愚見是,人工智能是一例,社會學研究以量化社會現象去研究人類思維也是一例。至於哲學思維是客觀還是主觀,還是根本硬分主客觀是庸人自擾?我不知道,還望各位賜教。

當人工智能愈來愈被設計得「人性化」時,現代人卻使自己愈來愈變得「人工智能化」,或許是因為方便之故。面書的like button, 各式各樣的模版等等,甚至成績表上的評語都化為一堆數字,學生翻查手冊才知道該數字代表甚麼評語。我們身邊都有為我們預備好的「程式」,我們參與的方式就是選擇某一「程式」,有時選擇是根據「效用最大化」,有時是隨機選擇,有時可能會以感性選擇,但我們很少會選擇選項外的東西。現代人玩電玩,與NPC交流得不亦樂乎,於是覺得現實的人際關係太複雜,故不想面對之。長此下去,我們的思維會變得愈來愈像一堆具有隨機性的邏輯門,而我總認為人類思維不只於此。

到底人與人工智能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是因為科技進步使人工智能愈來愈成功模擬人腦,還是因為現代人給計算機科技「寵壞」了?

1 則留言:

  1. 人工霍梓楠寫作怪獸育成計劃——至此已經爐火純青至漸入化境了。尤其喜歡第尾二段,借題發揮和逆轉思維的功力,絕對足以寫小說也勝任有餘。

    賜教方面(第尾三段),建議參考符瑋的巨著口腔期都巿(目前在我手上),包保不管運算能力多快亦看得您一頭霧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