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對第十五講的自評---Melvin Cheung

趁記憶尤新自評吧

presentation 差得不要再說了,老實說之前沒有好好組織過講話內容,主要都是靠powerpoint 和手頭上那份摘要,但還是歡迎大家提點意見!

回顧主要想集中在內容上,第一是可能內容太少,事實上我一早已打算無論如何都不要長過四十五分鐘,主要因為自己要集中精神聆聽比這更長的時間相當困難,所以便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想法。但事實上準備的比先前想像更少,而且中途發現很多論點重覆,實在失策。先解釋一下選材原因,以成長背景(成魔之路)起手是希望讓聽眾知道我的不可知論觀點並非自有永有的,而是來自幾個轉折(反面的「見証」?)。其實,整個講座想帶出的重點是我的不可知論觀點幾乎完全涉及個人選擇,而是只要認真思考「反省」中提出的三個問題時(甚麼是「宗教」?甚麼是「信」?我「信」的為什麼比別人「信」的更真實?)得出的必然結果,這差不多已是講座的全部。很明顯,對象不是遍佈全場的不可知論者,因為我相信這類人在這方面已作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從這次講座中的獲益可能很有限。個人認為不足的,是「嚴謹批判」的解釋,例如加入多些例子去具體示範什麼証明宗教真實性的方法才是有效(其實是Helic 及區刀提出宙斯降臨的神蹟時才發現的),只是因為在場的反對者太少,我所受的挑戰才不算嚴重,反而我是想問聽眾有那一方面是講得未夠多?

其實關於「什麼是宗教」,感謝大家的討論,經過一晚的反思,我應該將我稱「解釋世界的方法」為「宗教」這觀點改為「宗教的世界觀」,因為我認為將世俗宗教的其他部份如組織、儀式、教徒通通去除,仍無損思考宗教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這次準備時故意抽起了較有攻擊性或抽水的觀點,原因之一是先前估計有宗教背景的參加者比實際多(其實多少有點可惜),這類觀點較容易令人反感,而當一個人失去平靜的心景時較難去作純知識上的交流,而演變成各自論點的攻防戰,以維護己方觀點為主,再難以達至前言提及「平等的交流平台」的理想環境。例如,最後結語關於球迷的反思部份便是被和諧了的痕跡。

最後,回應Nick 的問題「有沒有將你提出的『不必對一直持有的論點產生感情』的態度放於自己身上,例如你對宗教的看法?」時其實有避重就輕的成份,當時我的回答是「如果有很確實的証據沒有不成為信徒的理由」,但我當時其實想到有一個更好的回答方向,就是質疑我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框架,「以客觀証據証明的真實為決定信仰的條件」可否被放棄?可以,但便回到我和神的對話之(一)思想實驗的質問。再問,可否連這思想實驗也忽略掉?難,既已想過這個問題,那不合符我的要求的宗教難再從心底裏感到有說服力。

2 則留言:

  1. 替你改正了一點錯別字。不明白『不必對回有觀點抱感情』的意思。

    回覆刪除
  2. 謝謝!因為寫的時候太累,剛剛大幅度地修改了。
    關於『不必對回有觀點抱感情』那點也修改及補充了,明顯我之前遺漏了很多:P

    Me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