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對第十九講的借題發揮---Adam Fok

「國」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污穢;可以很神聖,也可以很可笑。「愛國」也是,它可以是高尚的情操,也可以是愚忠者的自我催眠。區刀已經詳述了關於國家的知識(我其實對國家認識不多),而我會於這篇文章集中討論「國民愛國」的意義。

「愛國」其實有其潛在的利益關係。國民住在一個國家,國家的保護使他們安居樂業,也有「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情懷,於是他們「愛國」就有了理性及感性的理由。香港作為一個前殖民地,而且受著中英文化政治意識不同的衝擊,橫跨九七的香港人如何看「愛國」?可以說是先天的「缺陷」,也可以是先天的「優勢」,香港人的愛國觀有點與別不同。我們對「中國」這個祖國有一定的距離感,例如法治制度、意識形態、文革六四陰影、經濟發展等。我們能否輕易接受這一個邏輯:因為我們身為黃皮膚、黑頭髮,以及中國的歷史文化深厚,有很多為國犧牲的偉人,所以就有義務肩上愛中國的責任、肩上民族的苦難?又或者,我們要看中國如何照顧香港才去決定我們愛不愛中國?

「愛國」可以是愛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山河、成就、苦難、抵抗不公義的執政者等等。另外,「愛國」也可以是要求犧牲自己,要對國家的前途著想,維護國家的尊嚴等等。不過你有那一類型的愛國心,表現的方法也可以很不同,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於選擇「改革」或「服從」,這個抵觸基於個人的價值判斷。「愛國」的標準如何被掌管國家機器的人解讀?國民又如何判斷該解讀,或者抱著信任的態度照單全收?

另外,身為一個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別國的成就?視其為競爭者,矢志超越之?還是嫉妒之,想辦法破壞他的成就?我們其實可以「人」的身份看待別國的成就,恭喜他們得到成功。即使是我們的國家成功了,又是否代表我們應引以為榮?例如,在奧運會裡,運動員受著的艱苦訓練,是為了挑戰自己得到滿足感,抑或為了提升國家民族的形象,還是為了滿足國人的期望?我們又應否依靠他們艱苦訓練出來的成績去證明自己民族的優越性?他們長時間的訓練使他們失去了很多東西,是否值得?

我們可不可以因為受到黑人解放運動所感動而樂意成為美國人,或者因為受到壯麗的北極光吸引而希望成為加拿大人?每一個國家都有吸引人之處,也有其醜惡之處(所謂醜惡其實是國家的歷史,也是國民造成),但我們身體的特徵以及出生的地方為我們選擇了自己的祖國。你可以認為因為命運而被命定愛的對象為荒謬;換個角度看,能夠不因為任何利害原因而去愛國是浪漫的表現。我們景仰偉人,通常是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去為群體著想,他們既有浪漫的精神,也有固執的荒謬。

膠治為我們介紹了荒謬性十足的微型「國家」,藉此使我們反思一下國家所謂何事。我的反思集中於「愛國」到底在現代社會產生了甚麼質變,以及「愛國」到底還是不是恒常的美德,當中有沒有需要先去對「國」作是非判斷才作出愛與不愛的選擇。

愛國觀與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及價值息息相關。主導著今天的價值觀有二:經濟為上的資本主義及「普世價值」。在全球化之下,民族作為國家之間的分界線似乎日益模糊,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已經向經濟利益傾斜,愛國觀因而變得向錢看,為國效力等同於為國爭取更高的GDP增長。另一方面,國家機器亦向著「普世價值」而努力,穩定國民的心。我嘗試簡略寫下這個轉變過程:從國民盲目地為國家服務,到國民覺醒使他們意識到自由的重要,逼使國家需要賦予國民各式各樣的自由,然後國民再作進一步覺醒,使他們自發為國家作某程度上的犧牲,以及提出可以改善國家的意見,使自己繼續能夠享有自由。

還記得香港九七前的移民潮嗎?成功移民的香港人帶著笑容--那是宣佈自己能掌握命運的勝利笑容。不少愛國人士看在眼裡感到痛心,因為移民本身已帶著「叛國」的原罪,即使移民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著想也不能減輕其罪孽。不過,如果政治制度的原點真的是人類謀求共同生活的理想模式的話,合不來不合則去,有何不可?何苦要被膚色的烙印、愛國的枷鎖所束縛?這些看似「大逆不道」的思想,其實早已萌芽於我們的心上。

p.s. 這是一篇偏激的文章,不知道讀者讀後感覺如何?我希望你們帶著理由去贊成,或者反對,而不是無動於衷。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從攻殼機動隊看「我」的本質

日期: 26th January, 2011
地點中大何善衡工程大樓1021
講者: Henry So

摘要: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可是「我」究竟是甚麼呢?身體?大腦?靈魂?記憶?
抑或是存在於物理世界外?
「我」是否只得一個?抑或是「無我」?

Reference:
攻殼機動隊劇場版第一集: 

Female Android Geminoid F

手塚治虫 火之鳥 異形篇 八百比丘尼

當然仲有我們偉大的 Fight Club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回顧第三講

 (這是本人為自己而寫的講座總結及講後感,順道宣傳本人的個人網誌:

我為甚麼這樣孤寒

反思是催使自己成長的好方法。「成長」一詞不一定要分褒貶,成長的過程很大程度受著外界環境影響,而有時候外界環境並不是我可以控制的範圍。「成長」是游走於善惡與對錯的過程,使自己的思想更複雜,然後經過反思整理雜亂無章的思考,準備迎接未來更多的衝擊。我可以如何從自己的經歷得到甚麼想法及衝擊?自己的想法又如何影響自己的經歷?解答這些問題以及催使自己成長是我自定這個題目的最根本原因。至於我能否以這個演講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成長作反思,則是後話。

以下是演講結構:第零部份是所謂「破冰活動」,在於說服觀眾我「果真是」一個孤寒的人,利用自己笑話般的經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第一部份則是對「消費」作偏激不全面的批判,當中涉及了廣告、消費者心理、賺錢動機及個人形象的討論。第二部份回歸到自己的經歷,介紹自己價值觀的建立以及現在的我面對著甚麼矛盾。

從一個問題「為甚麼要孤寒?」開展下去,可以問很多「為甚麼」:「為甚麼要消費?為甚麼要膁錢?為甚麼要廣告?為甚麼會受廣告催動而去消費?為甚麼要形象?為甚麼要送禮?為甚麼要反叛?」而且,解答這些問題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其中一種分類是「個人層面」與「社會層面」。以「為甚麼要消費」為例,從「個人層面」解答,則可以是個人慾望的滿足以及與其他人維繫關係的方法;從「社會層面」解答,則可以是促進經濟發展,令社會相對穩定等。

從與消費有關的問題出發,也可以看見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我對「消費」的批判,不全面的地方在於:我只著眼於個人為了迎合消費潮流而造成對個人有害的後果,但沒有提及個人抗拒從眾的後果──原因是我認為後者實在太明顯,而正因為後者太明顯,使大部份人忽略了前者的重要性。當個人太著重於反叛社會,就會對社會造成破壞,但人太著重於迎合社會則會造成個人的損害。雖然現今香港社會表面上著重多元,充滿著自由的風氣,但其實有很多固有價值觀並未如想像中容易打破,例如領綜援一定代表好食懶做;日做十多個鐘時薪極低的散工是自食其力的好典範;自由經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故工資應由市場調整而不需要政府訂立最低工資;香港的競爭力建基於港人忘我工作的成果;拍拖就等於行街睇戲吃飯,結婚一定要有樓等等。你會如何在個人與社會的衝突中作出調整?或者社會的一套幸運地迎合著你的口味?政府如何可以在政策的範疇裡保障市民活得有尊嚴以及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社會給予個人的恩惠,也不能一味指責社會只會奴役個人。

我選擇過孤寒的生活,其實並沒有甚麼偉大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有一段時間的確需要孤寒,然後上了癮,就是這樣。試過孤寒生活後,發現了它帶給我的好處,這些好處就是我在會中所說的「原因」──繼續保持孤寒的原因。

過孤寒生活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消費都是不必要的。當然我不是要宣揚不必要消費等於不應該消費,但對於我來說,不必要的消費其實不會令我非常快樂,有時反而會令我覺得有點失落。快樂就是在寒冷的天氣裡躲在被窩裡讀著精彩的小說以及真知灼見的論著,也是在安靜之處隨意彈奏自己喜歡的旋律,也是在深夜裡一邊喝著熱奶茶一邊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文字,也是與朋友暢談人生大細事抽盡世界水的時候。我也不需要以金錢來建立形象、獲得認同。

很自然也會想到錢與快樂的關聯,以及人會以錢來衡量甚麼。我說過,對朋友及情侶表現「大方」,他們有沒有體諒你花錢在他們身上?他們想要的是你的關懷還是你花的錢?當然以買禮物來表達情意是有一定的好處,例如節省時間以及可以金錢換一些自己沒有能力製作的東西,但花錢多少是否可以用來衡量情意的輕重?我沒有意圖去以這個演講推廣孤寒,但我有意圖去讓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以及自己的價值觀與對金錢的觀念的關係。

四個月過去了,我的想法有沒有變?肯定有的,但變得不多。現在我的經濟情況可說是非常充裕──當然那是對我來說,距離買樓入場買股票還很遙遠。我偶爾會放肆一下,把頹飯升級至兩餸飯,與朋友去吃貴一點的晚餐,然後去機鋪體驗香港人的娛樂。沒有頹飯的襯托,又如何顯得兩餸飯的可貴?沒有樸素的生活,又如何感受到機鋪帶來的新奇感?假如每天都吃兩餸飯,每天都去機鋪,只會帶來一種空虛。

這次講座我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所提出的問題很多,而且每人於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答案,是窮一生也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講座的結尾,我說希望大家在經濟上遇到問題,遇到競爭時,還可以保持著心靈富足,作為互勉。即使我往後的人生會因為甚麼經歷而使我有重大的價值觀轉變,我都不會忘記,曾經於人生某一個階段,即是二十三歲的我,能夠自豪地站出來跟各位觀眾說「我係好孤寒」,然後享受觀眾一陣沉思的靜默,直至意外的電話鈴聲劃破了沉默,沉思轉化為一陣爆笑聲──真是一個富有象徵意味的結尾。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搖滾樂的性愛、暴力與陽具

講者: 符瑋日期: 19th January, 2011 星期三地點中大何善衡工程大樓1021

 
摘要/大綱:

表面上講貓王符碌走紅、披頭四隊草、滾石滾女,Jim Morrison除褲的破格講座,其實是音樂欣賞會。千祈唔好比符瑋昆左。

講者簡介:

講者符瑋,現職為無線電視特約蔡楓華歌迷會星級榮譽歌迷,副業為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教授,同時兼任多份「秘撈」,包括開設出版社、幫痴線佬睇神經病、幫天才兒童做心理及智力測驗等。業餘嗜好方面,除了跟樹仁大學一班志同道合之士夾band演出外,符教授現於旗下的指非指出版社,逢星期二和星期四晚分別舉辦拉康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讀書會,讓各位有興趣心理學精神分析流的喱民們可以一窺這門學問之秘,不收取任何費用。符教授亦對變態漫畫家駕籠真太郎和史前博奕論家鬼谷子和公孫龍子的著作有詳細研究。至於符教授本人的著作,除了學術論文外,亦曾出版散文集《口腔期都巿》和短篇小說集《都巿閒情》等。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第十九講的延伸學習 - auknife

歷史告訴我們,要建立並且維持國家,兩手難免沾滿血腥。因此建國大業必然也是建國大孽。George在第十九講告訴大家,“國家”在現代多邊世界已非唯一一種角色。各種Non-State Agent,不論有沒有物理實體,在世界都能發揮一定作用。因此對有興趣掌有權力和自由的你來說,“國家”也不是唯一選擇。

“國家”幾乎可跟“主權”畫上等號。所謂主權,就是有能夠維持領土,人民及外交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一個組織來維持。這個組織有時由全民組成,有時由部份人民組成。無法達成維持領土,人民及外交,則國家不存在,或說政府無法正常運作。因此雖然大家經常指出“國家”不等於“政權”,兩者實則密不可分。甚至在國際社群如聯合國,成員不是一個空泛概念的“中國”,“日本”或“法國”,而是“這個“中國”,“這個日本”或“這個法國”。若政府被推翻,聯合國是不一定會承認的。從這“操作上”的角度看,國家與政權亦非硬件和軟件之分。

擁有領土人民與外國交涉,並能維持,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未必。就是能夠維持,也不一定是以我們喜歡的方式維持。首先談領土。有領土就有其上的人民(因此歷史上有很多逃亡潮因戰爭而起),以及(可能更重要的)天然資源和戰略要衝。維持領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地理,人力無法控制。其次在人手,如何取得國防的人手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課題。有些國家強制兵役,有些國家徵召志願者入伍。

維持人民,不僅限於治安。第一要務在確保有人民可管。人民從哪裡來?不是自然生育(中國,印度),就是移民(西歐,阿根廷)。人民怎樣流失?同樣地,不是死亡,就是移民。人口太少什麽都做不了,人口太多則養不了。因此控制人口來源(鼓勵或壓制生育和移民)和流失(降低死亡率,限制出境)是維持人民的第一步。第二,“人口”這個數字並不全面;更被看重的是人口結構——兩性和不同年齡層的人口。政府需因應人口結構作相應政策,否則將出現更多問題,例如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西歐,日本)要加強社會福利,重男輕女的國家(中國,印度)要嚴懲殺嬰行為。再進一步就是將人口結構調整至理想,當然更加困難。第三,人光是生存並不足夠。無事可做的生活,不健康的生活,不安全的生活,都遠離理想。社會之能成立,不得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讓人民健康地過充實的生活。

至於如何維持,是最富爭議性的課題。西歐從“以神出發”到“以王出發”到“以人出發”的政治,在我看來較接近理想。但不論民主獨裁,每個國家必有對內與對外的暴力機構,一般統稱為“國家機器”。國家機器與人民的關係相當微妙。國家機器的成員當然是人民,但當國家機器被放在於人民敵對的立場時,國家機器的成員自然會忘記自己也是人民的一份子,代表“國家”鎮壓與自己沒有任何分別的人民。除血的歷史外,實驗也告訴我們同一事實。

維持領土和人民,除要思考人民政治權利的分配外,亦要考慮地緣關係。很多國家的人民不是快快樂樂地要在一起的,其中的小眾自然備受欺壓,僅舉數例:庫爾德族,吉普賽人,藏族,維吾爾族,加泰隆尼亞,巴斯克族,巴勒斯坦人,撣族,泰米爾族。這些被“正統”政權歸類為“少數民族”的種族當中,有不少組成武裝力量要求獨立。當我們討論這些“問題”時,有必要反思國家主權是否至高無上,主權人權孰輕孰重,特定政權實施主權的合法性在哪。然後再探討獨立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其中應包括這個新興國家能否維持領土人民,並與外國交涉

若無法滿足獨立的條件,以人出發的政治亦要給予少數派足夠的自治。我們受“中國的國家觀”影響甚深,對國家的理解往往局限於“強而有力的大一統中央集權政體”,因而難以接受聯邦制(瑞士,美國),多語言制(西班牙,印度,馬來西亞),或更極端的分家(捷克及斯洛伐克,加拿大中的魁北克)。但“強而有力的大一統中央集權政體”對中國這一多民族,多語言,領土極廣的國家來說是不可行。因此在高呼“建設民主中國”的同時,亦不能忘記“建設多元中國”。

最後要談與外國交涉。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存在,但也先得有國家肯跟你交涉。現今聯合國共有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亦有無法加入聯合國的國家。不論加入聯合國與否,總有些國家被國際社群杯葛。話雖如此,一個國家不必被全世界接納才能生存。北韓和緬甸因人權問題被發達國家杯葛,鄰近國家卻因其利害關係而持續與之來往。以色列被回教世界包圍,卻因有美國撐腰而存活至今。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國際社群”未必如想像中重要。幾個相對來說孤立的國家被逼團結,亦不足為奇(如冷戰時代的南非,以色列,台灣)。

作為總結,本文初步釋述國家主權的實際內容。雖然看似鑚牛角尖,最後要解說主權討論的基本前提——已有對主權的理解限於“只有人的社群”的主權。近年討論動物權益,不過是人單方面賦予動物的法律地位,並不代表動物與人的地位相等。岩石,草木,牛羊,AI,鬼神,或外星人,不論是高於或低於人的實體,由於都與人的心智距離太遠,即使對人間世構成影響,也不可能參與人的政治。將來若人能夠與地上及天上的其他生物溝通,或上帝親臨人間,地球的政治必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唯一不變的是人因其自私愚昧,只會企圖欺上瞞下,將比自己高的外星人或神據為己有,而以其一貫的環境破壞機器摧毀可能與人競爭的其他生物。

參考資料:以下列出各種不同於我們對傳統國家認知的團體。

沒有完整主權(次主權?)的國家地區:
日本 (不能任意發展軍事)
不丹 (印度控制其外交及軍事)
香港 (中共控制其外交及軍事)
魁北克 (國家中的國家)

傳統Non-State Agent:
雇傭兵 (學名:PMC)
非政府軍事組織 e.g. 索馬里海盜,塔利班,其他遊擊隊
羅馬教廷 (教廷在中世紀的跨國家力量遠超現代的聯合國,到現在教廷仍在各方面起重要作用 e.g. 協助希特勒掌權,加速蘇聯崩潰)
慈善組織 e.g. 國際紅十字會
政黨 e.g. Pirate Party,中國共產黨(對了,大家知道人民解放軍是黨而非國的軍隊吧)

微型國家——歐洲的微型國家大多與中世紀歷史傳統有關,有興趣歐洲史的人可從中找到不少過去不會仔細留意的角落。 喜歡奇怪旅行的朋友可參考Lonely Planet出版的Micronations。
教皇領地 => 梵蒂岡
列支敦士登:神聖羅馬帝國眾多王侯唯一留存至今的封建領地
塞波加大公國 Principality of Seborga

微型國家——走法律嚹 + 半強佔:
Freetown Christiana
西蘭公國 Principality of Sealand

談論主權過後,亦不得不提未被主權染指的區域。之所以不被佔領,有些是出於共同利益而不得不共享,有些是客觀環境不容許主權實施。

(除公海及公海以上的天空外)必須由國際共享的地區:
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 (必須中立地讓任何船隻通過)
南極大陸 (Antarctic Treaty Syatem, Article 4)
宇宙空間 (Outer Space Treaty, Article 2)

客觀環境阻礙主權實施的地區:
索馬里,中非,帕米爾高原——國家有名無實:國家機器無法穿越地理障礙(沙漠和雨林)
南極大陸,宇宙空間——原因太明顯,無需多言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建國大業

題目:建國大業
日期: 12th January, 2011
講者: George Leung (:o))
摘要/大綱:


相信在小時侯,很多人都夢想過自己是一國之主,可以在世界的一個角落做個土皇帝。長大之後,我們便知道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世界上竟然有一班人為了各種的理由,堅持下去,用盡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建立自己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都只擁有非常少, 甚至沒有自己的領土,因此都被統稱為"微國家" (Micronation)。微國家在國際社會上雖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她們的確打破了傳統上對國家的想像和界定。在是次交流會中, 將會由幾個微國家的例子出發,去探討國家,主權 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Reference:

1. 微國家:獨立建國的簡易操作手冊 How to Start Your Own Country by Erwin S. Strauss
2. How To Start Your Own Country by BBC http://ikan.pptv.com/p/oaCenqaepKc=.htm#1

3. 叮噹 第四十卷 新建國家的各種建國用品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對第十八講講者的意見---Adam Fok

請留意這篇講評的標題──沒有錯,為了吸引讀者,以及對講者作某程度上的「致敬」,我不得不作出這樣的安排。不管正在閱讀的您是不是凌晨本人,我希望以下的文字不會令您失望。


如果您還未認識凌晨的話,很簡單,您只需要約他吃下午茶就可以。他平易近人,對認識新朋友有一種莫名的熱衷。他亦擁有口若懸河的天賦才能,使您不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感到不好意思。不過若他吃的是腩肉雞翼米線的話,您或者會對他起了一點戒心,因為他總會不小心,在夾起腩肉時把數滴麪湯彈出來(偶爾會彈到您的碗中),而且他吃雞翼的方式也非常豪爽,以空手把雞翼作進一步肢解,拆掉每一根可拆掉的骨頭,然後拿著骨頭的一端,像吃雪條一般盡可能榨乾另一端的油份,讓您聽得到看得見只屬於他的滋味。只要您不是非常介意,您應該會對這個新相識的朋友有一定的好感。

如果您還未看過他這樣的食相,而您又有興趣的話,不妨當您約他吃下午茶的時候對他說「我看過Adam提到關於您吃腩肉雞翼米線的英姿,您可以再示範一次給我看嗎?」。不管您的態度是否誠懇,也不管您是否帶著挑戰的語氣,他應該會很樂意買一碗腩肉雞翼米線,因為他有著強烈的表演慾,而且會抓緊每一個機會表現及宣傳自己。不過他應該不會甘心得把我所描寫的「彈湯之術」及「雞翼之正解」一一表演給您看,因為若他這樣做便完全墮入您與我擕手設下的陷阱。他或許會即場發明新的品嘗方法,因為他在發洩表演慾時總會發揮他的創意。

或許是他的表演慾作祟,以及他太容易受到感動,所以他很少會掩飾他誇張的一面。只要給他不算大的刺激,您都可以看得到他狂喜、焦慮、振奮的表情,以及隨表情附送的浮誇動作如抱頭亂竄手舞足蹈等──當然前題是您想看的話。

不熟悉凌晨的讀者,可能會為我和他的友誼感到擔憂。雖然我相信凌晨本人讀到這一句時,臉上肌肉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各位真的不需要擔心,面容扭曲並不代表他真的受傷了,因為他絕對不是小器之人。我猜,他只會想我有甚麼怪癖可以讓他報復吧(歡迎之至)!只是稍為描寫一下他的食相就和我絕交的話,這個朋友不交也罷!而且比起他的其他出位行徑,以上所描寫的實在是普通之至,相信認識凌晨的朋友都十分認同。

讀者可能有留意我用「您」字而不是「你」字──這是凌晨的文章特色。我相信他這樣做並不是虛偽的表現,而是他的確視讀者為有心的「您」而不只是「你」。他會感激讀者花時間讀他的文章,也會用心看讀者給他的意見。您或者會因為他經常不顧一切宣傳他的文章及小說而感到厭煩,但您不能忽視他珍視讀者的心。他對待朋友的態度也和對待讀者的態度一樣,真誠、大方而有耐性。於是,不少他的朋友都願意與他分享知識及故事,以及亳不留情取笑他的荒誕行為及言論。

他愛故事,其實並不是偶然。他的浮誇與愛出風頭的表現使他的性格更鮮明,更容易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經歷。他愛廣交朋友,使他接觸更多不同階層及背景的人和事。再加上他容易感觸的神經,使他容易對各種故事產生共鳴。所以,他選了「故事創作」作為他分享的題目,「反斗奇兵」系列深深吸引著他,都是他的性格使然。

為了找適當的文字為這篇「講評」作結,我造訪了凌晨的作品網站。有一篇散文,他描寫自己在美國交流時上演藝課的經歷,文章的最後段他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作「胡鬧的喜劇」:

「也許,這場鬧劇,會導致一眾觀眾笑翻倒地,但作為一個專業的演員,必須認真投入演戲,沒理由取笑自己。不因觀眾影響露出一絲笑容,投入地做出好戲。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要做的話,沒有人能阻到您。珍惜僅有的最後一場戲,演活您的角色,闖出您的天地。

因為他愛吃雞翼,所以才會不顧別人眼中的儀態,珍惜雞骨裡的油分吧!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星夜無垠年終感想--Helic

話說,某年秋冬,賤標之顛,群雄眾首研習各方技藝大戰,無遠弗屆,講題如下:

1, 槍炮、病菌、鋼鐵 <Helic>
2, 啟蒙 <Auknife>
3, 孤寒 <Adam>
4, 外星人 <Fat Bong>
5, 層壓式推銷 <Hydra>
6, 民主與獨裁 <Clare>
7, 貨幣人間 <Hilton>
8, 夢 <Max>
9, 教育 <JipJip>
10, 地產霸權<Nick>
11, 三三四學制 <Jerome>
12, 波若心經 <Core>
13, 人工智能 <Wolf>
14, 告白--個性教育 <Gerund>
15, 宗教看法 <Melvin>
16, 民主正本清源 <Ben>
17, 網絡大戰 <Jimmy>

回首歲月蒼桑,天地蒼茫,有感如下。
---------------------------------------------------------------------------
終期感想:

觀自在菩薩,行深世間建制多時,未見五蘊皆空,但見蒼茫大地上,歷史洪流泛濫,河水覆蓋萬千生靈。道是渡彼岸,然彼岸他方依舊遍佈歷史的河。渡與不渡,亦復如是;濟與不濟,亦復如何?

回歸天地初造,日月無光,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一股靈氣輕柔飄忽,遇熱上升,為神的大愛所吸引,積聚,集結成金黃色的光輝。十架的光芒,在138億年前普照世界,天地歸空,萬物齊一。世界縱浩瀚偉大,卻是一塵不染。那像今日六塵四散,色聲香味觸法,緊綁著基因的爪牙,揮舞著欲望的長鞭,鼓舞著機械般的人們,強行運作社會系統的樞紐。

從來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從何時開始,變成現在這個模樣。歷史學家可以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可以搜刮出上古時代的槍炮、病菌、鋼鐵,但永垂不朽的系統,千年一日的文化承傳,彷彿伴隨自有永有的上帝榮光,從存在的伊始,就一直緊抓著我們的未來不放。

正如我們一直緊抓著自己的未來不放,也緊抓著別人——尤其是未來者——的未來不放。

早於先帝降生之先,六塵早已長駐地上界。然後複印出的建制密林,有如一輪紅日,緩緩的自地平線升起。全為了滿足生物本能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還有性慾,還有渴望偉大——又可以稱之為被需要的感覺。正因為大家都渴望被需要,而大家都需要大家,於是,人決定放棄一部份的自由權力,人選擇聚居在一起。

因為這一種需要,衍生出一種人類獨有的——至少是人類自以為獨有的——情感。這種情感,儒家稱之為惻隱之心,西方基督教世界稱之為「愛」。

人對「愛」的需求,蓋過了世間一切。愛的對象,不論是人、事物、夢想,人為了所愛可以不顧一切。愛情使人盲,於是人常常只看到自己想要的,看不到其他的角度,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由是者,人會做出所謂自私的行為,而自私進而衍生出「罪惡」。為了一己私利,侵吞別人的財產;為了一己私欲,擺佈別人的政治權益。

一切的罪惡,可能始於那種愛的感覺。正如一切的善行一樣。

其實罪惡之源,不一定是自私。我愛自己多於他人,於是我緊抓著管治的權力;我愛他人多於自己,於是我願意為大家作出「無私奉獻」。結果就是十字軍東征,結果就是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就是政府巴結黨中央施與的利益,結果就是地產商對小巿民的剝削。重點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透過教育傳承下來的,往往不是原因,而是結果。為了維繫不合常理的現狀的「正當性」,人們不久後就會忘記真實的歷史背景,不久後就會另外創作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後主人信以為真,僕人信以為真,傳至三代,堅定不移,真實不虛。

於是罪惡就變成了善行,善行也可以倒過來變成罪惡。多算勝,歷史會給贏家判斷他應得的工價。

這種遊戲規則合符公平的原則。贏家當然要受到褒獎,因為他為他的所愛付出了努力,付出了心機計算。倘若他目光遠大,甚至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系統,讓愛的滿足得以源源不絕,那他的工價更加是一勞永逸,永垂不朽。

相反,輸家當然要落地獄。誰叫您輸?您有自由選擇去贏,您偏偏不走贏的正路,您偏要去輸,自取滅亡,沒有人幫得了您。

甚麼?您說您不知道如何才可以贏?那是您自己笨。
笨也不是問題。再笨的人,也總可以跟著別人的屁股走。只要您前面的屁股走的是正路,您再笨也只會跟著走正路。當然,您必須要有眼光;又或者,至少要有運氣。

沒有眼光或者運氣,那就拜託您努力一點,搜集多一些資料,好不好?根據統計的常態經驗,推斷比較合理圓滑的因果律,可不可以?佛陀教您們怎樣做?耶穌教您們怎樣做?孔子教您們怎樣做?他們有怎麼樣的下場,而他們的弟子又有怎麼樣的下場,您不能參照一下嗎?再說,即便您對過去往事再沒把握,之於從現況推測將來,自己稍作思考,做一些simulation總可以吧?

要是您的腦容量不夠,多裝配幾多AI幫您完成任務可以嗎?要不肆意搜刮網上資源,讓一大群網民免費幫您效勞好嗎?反正,網上多的是利用不完的時間,積蓄起來,可以馬不停蹄多活七百年,偏偏人們只懂得在網上浪費時間,卻不懂得珍惜時間。

好了,就當作您不通程式語言,simulation有生之年是做不完的了,那又如何?即管複製您的基因,重覆,即管複製您的基因。把您的精液全數射出,連同色、受、想、行、識,遍佈大地,您將坐擁永恒的生命。透過教育,上天的意志剝奪了您的意志,您的意志也強行植入了其他人的意志。愛恩斯坦告訴我們,138億年前的光輝,以高速旋轉的粒子形態支配著宇宙的規律。量子無邊,星夜無垠,緣起性空,因果相連,難道這不是顯而易見?

於是,我們終於發現,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拋棄歷史。這是基本道德,這是第一戒律。我們自願遵守,我們終於得不到自由。

在十架的榮光前,無限知識化為幻影星河,符號層層疊加,時而化蝶,時而化為蛆蟲。哪些意念是源於愛,哪些意念源於恨,不單止無法分清——愛和恨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

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就是萬民都俯伏在地,向著同一的十架朝拜。

而事實上,萬民是向著不同的十架朝拜。於是嚴重。

重申一次,罪惡的根源,不是源於自私,而是源於無知——源於彼此的不能理解。

於是上帝生氣了。祂降下了大洪水,沖洗大地。一瀉千里,百川匯流,那是文明的經脈,也就是歷史之河。

無知的人民,就被迫聚居方舟上飄蕩,向著地獄的盡頭飄蕩。

不要緊。即使到頭來要墮進無間地獄,還有一大群兩眼發光的機械人陪著我。

一雙雙失去靈魂的眼睛,一副副飽受寂寞煎熬的機械軀殼,聚居在一起,在歷史洪流中,飄蕩。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對第十七講的意見---Adam Fok

掌握網絡是人類引以為傲的能力。

不要以為網絡就是資訊科技。網絡包括人際關係、概念連結、事物因果等等。網絡可以獨立於人類而存在,也可以是人類賦予的。資訊科技之所以與網絡扯上關係,是因為它的計算能力。有了資訊科技,人類可以快捷而有效地處理網絡,包括發現網絡、建立網絡、插尋網絡及更新網絡等。

從建立網頁網絡,到革新人際關係,然後再進一步建立物聯網,把電腦人性化,可說是網絡的演化史,由數家以資訊科技掌控網絡的公司之間主演。講者Jimmy Ko以「網絡戰爭」為題介紹它們之間的競爭及各自的策略,也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網絡使用者,即是我們,已經以配角的身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中,只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是戰爭,而認為自己是受益者──受惠於尖端科技及強大網絡聯繫帶來的新奇體驗及方便。對日益人性化的科技有著好奇心的使用者,願意以金錢推動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為主角們提供彈藥。配角可說是被主角支配,但主角要獲得勝利則需依靠配角的支持。這種互利共生關係主宰著潮流的走向及生活的演變,影響力甚巨。

以上所描繪的只是其中一種戰爭。我們面對網絡世界,也有屬於自己的戰場。講者有稍為提及過,與會者也有於會後討論之。

第一個戰場是個人私隱,是關於保護個人資料的抗爭。當我們要求網絡服務個人化時,無可避免要提供個人資料給服務供應商。當網絡介入商業運作,模式就會產生微妙的轉變:從販賣商品及服務膁取金錢,轉移至以商品及服務為餌,加上免費為賣點,吸引使用者自願提供個人資料及喜好,然後服務供應商會販賣這些資訊給商家,賺取可觀的廣告費。

以現今情況來看,我相信沒有多少人覺得這是一場交易。使用者雖然有意識到保護自己個人資料的需要,但那只是停留於保護自己帳戶密碼的階段。社交網頁強調個人私穩的保護,令使用者有一份虛假的安全感,從而愈來愈對之信任。使用者選擇公開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因為要在社交網頁上獲得更大的樂趣及身份認同,無意之中作出了交易。

如何在公開個人資料及享用免費服務之間取捨,是使用者要思考的問題。對於資訊科技公司努力營造「個人資料喜好並非私隱」的價值觀,你會不會心甘情願上釣?我視之為一個戰場,因為我拒絕承認這個趨勢。

第二個戰場是資訊科技對生活的滲入。上一代的資訊科技是為使用者建構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在那一個世界建立人際網絡。面書的出現則是新一代的里程碑:把光纖組成的網絡與現實世界的網絡融為一體,兼且以互惠互利的姿態日益膨脹。

科技的著重點,從完善儀器本身的功能轉移至提升儀器與人的整合度。儀器依附在我們的身體或者躲在暗角處,閱讀我們發出的訊息,猜透我們的心意,作出適當的反應。我們已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機器如何與我們合而為一的驚奇,相信更多的奇蹟會陸續面世。但這些奇蹟為我們帶來驚奇之後又帶給我們甚麼呢?我們的好奇心似乎被局限在對「高」科技的沉迷,而且經常被利用以不自覺。

科技奉網絡之名,從我們的靈魂及身體入侵,逐漸變得沒有界限。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進化,以科技外物為己用,解決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從而扭曲時間與空間;也有人認為這是把人類推向非人怪獸的絕路。我視之為一個戰場,因為我對這種滲入有一種對抗意識。

從此,與風車戰鬥並不可笑。

這場戰爭如何發展?我無法預測,但我知道,若只拭目以待,只會任由掌握網絡者宰割。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對第十七講的借題發揮——auknife

在第十七講,Jimmy為大家介紹互聯網將來可能的發展。互聯網從最初連結電腦與電腦,到連結網頁與網頁,到真實人際關系在網上重現,最後甚至可以連結所有實物;因應龐大的互聯網而產生的search engine亦從黃頁般字典式的記錄所有網頁,到按受歡迎程度搜尋,到能夠理解個別用家使用搜尋用字的方法(語意,semantic)。

“物聯網”這個想法很特別。透過大量sensor不斷收集記錄各種數據大大擴展人在眼睛掃視目標時得到的資訊,甚至即時在互聯網發佈(例:Google Goggles)。以後人人都能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他人亦能透過你我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這樣緊密聯繫;換句話說就是被監視著,沒有秘密可言。

隨著程式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各種電腦服務趨向個人化勢在必行。Search engine能按個人習慣找出所需的資訊固然為人帶來方便,卻減低遇見偶然的可能。當我們希望身邊所有都在控制之中時,卻忘記了隨機帶來跳躍式的驚奇遠勝常規的步進。從這角度看,方便反而不方便。

話說回來,上述對新科技不太正面的評價可能不過處於無知。對於由windows 3.1開始用電腦的人來說,i系列產品顯得多餘;但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有其必要,這是代溝。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算觀星判斷時間方向早已被科技取代;甚至讀寫,在未來亦非必然。因此將來科技能在更多匪夷所思的方面為人代勞絕不出奇。無論如何,現代人不得不迅速學會使用新科技才能在現代世界生存,同時也不能只靠科技就才能生存。

講座結束後作為題外話討論了純粹個人層面上互聯網對私隱的侵犯。近年“網絡公審”成為偉大教師和社工關注的課題,公眾一般都對此抱負面印象。但個人認為這正是互聯網偉大之處。在螢光幕背後,每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身家學歷都不被看到,現實法律,機構等建制中的種種歧視大大減低。人人有相同的發言權。這是無政府的民主真正的實現。再進一步,Wikileaks透過網絡在國家和企業霸權中掙扎,說明互聯網提供一個機會,讓更多個人聲音被放大。但一如其他大眾傳播媒介,互聯網重量不重質。誰掌握發言的要道,誰就獲勝。作為用家,不論發送還是接收,都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不過除“網絡公審”外,放上網的個人資訊(包括文字相片)有時連物主也無法控制。甚至由於Google會儲存舊網頁,就是自行移除資料也不是萬全之計。有了這些記錄,人人都有被翻舊賬的危險。因此若是真心害怕被起底,大概沒有將資料放上網的理由,而這時不大可行的。

第十七講的短片
網路未來五千天(中文)
第六感驚人的潛力PranavMistry(中文)

延伸閱讀
1. 藤子. F. 不二雄 迷宮之旅(叮噹大長篇)
2. Kierkegaard on the Internet: Anonymity vrs. Commitment in the Present Age

p.s. 一聽到網絡戰爭這個題目,以為要介紹的是個人,團體和國家爭奪網絡世界制空權之戰(例:從五毛黨到綠壩,從獨行俠Hacker到商業犯罪等)。不過有關互聯網可討論的內容實在太多,自然無法一一談及。

p.p.s. 上星期和幾位朋友過完48小時零通訊工具的生活。人沒有網絡就不能生存,未必是想當然。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對第十六講的意見---Adam Fok

要為「民主」進行「正本清源」,須沿著歷史長河逆流而上,小心找尋其本源。沿著本源向下探索,觀其發展,則是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因為一個本源之下會催生新的事物:人類會因應情況基於舊有事物作出改動及創造。

王紹光發現,起初「民主」一詞是貶義詞,但現今民主變成「普世價值」,這一反差可堪玩味。不過其實想深一層,當中矛盾之處其實不太強烈,因為既得利益者,無分古今,骨子裡都害怕民主,可是他們怯於經歷過啟蒙的人民的反抗,以及利用民主為誘餌去蒙蔽或吸引人民為他們服務,於是不得不把民主捧上至高無上的位置。

四種被修飾的民主就此應運而生。王紹光說這些修飾是閹割民主,藉此馴化之,使大眾不會輕易以民主之名向有產及較高階級者開刀。我看當中最成功的是打造法律為一超越體,管制人民及國家的權力,然後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動人標語,使人民把視線從單純掠奪得益者的財產轉移到如何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賺得財產。當然單是法律本身還不足夠,法律的內容要能夠賦予人民選舉的權利,以及提供渠道讓他們成為建設社會的一分子。當然,如何確保法治而非人治,以及法律是否合乎情理,則是另一個課題。

選票被尊為「神聖」,因為政客要有選票才可以成為執政者。我看選舉只是一種能夠讓人民「方便快捷」地參與政治的方法。可能這種參與感帶點虛假,但根本這是必要的手段。即使出了問題,也不是因為這種虛假,而是因為候選人及選民的公民意識之低下。

講者點出政治的原點是人類謀求共同生活的理想模式,相信這是最當頭棒喝的一句。跟據這一個思路,我看政治的重點在於如何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如何求同存異以及如何發揮群體生活的優點。人類有了自由、平等、公義及民主的思想之後,不容易達致共識,令政治更複雜;可是正正是有了那些思想,使人類的生活有了尊嚴及創造力,所以我們不想走回頭路,回歸極權。現今政治似乎是一個滿足表演及權力慾的舞台,鬥爭手段與宣傳技倆經已佔據極重要的位置,更常被人民形容為「骯髒」──這是不是引入選舉制度後必然的結果?這個結果又其實有沒有偏離原點?從政治本質看「民主」制度,也是一個可能的切入點。

(寫這篇意見很吃力,因為本人對政治的認識實在淺薄。寫關於政治的嚴謹意見十分困難,但當我作為選民時,蓋印則是十分容易;真是一個很大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