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中期感想

作者: Helic Leung
致各位UCB交流會與會者,及有興趣於未來參與UCB的與會者:


經過接近三個月的經營蘊釀,本會逐漸發展成熟,與會人員穩定,也漸漸衍生出UCB自己的風格和精神面貌。很感激各位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參與,也深切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和參與。小弟碰巧今天心情挺佳,想寫一點關於UCB的感想。篇幅可能有點長,懶得看的話可以挑您認為有興趣的看。
我主要會談到3點:


甲) 關於UCB這交流平台


承區刀及Adam所言,星夜無垠學術交流會是屬於大家共享的平台,每個人都是主辦單位——雖然大家未必抱持這種心態,畢竟大部份人都害怕肩負些甚麼責任。不過,小弟作為與會者之一,必須申明的是,UCB是屬於大家共有的,並不是凌晨(和某些所謂「內黨」)經營的一門生意,大家有權成為講者,有權發表評論,有權修改網頁,有權出席也有權缺席。小弟極其量只是一個所謂的發起人,或召集人,或負責book房的。因此UCB的發展如何,並不單單取決於我,也不單單取決於講者,主要是取決於大家。
因此,UCB作為一個零成本不收費自行營運的交流平台,大家參與與否,以及有甚麼得著,一概只需向自己負責。我們每個人來UCB的聚會是為了甚麼,從UCB中可以得著甚麼,也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決定。對講者的話全盤接受,還是抱持批評心態,抑或發白日夢不去留心聽講,皆是每個與會者的自由。至於講者,打算透過(或利用)UCB向大家傳達某些甚麼訊息(或信念),或以此為手段來達到任何目的,也是講者的權利。與會者聽起來不爽,內心鼓噪,可以拂袖離去,也可以開聲批評指責——當然,能否保持恰當的禮儀則是個人修養的問題了。


總之,大家都是自由的。雖然我一再鼓勵大家出來講 talk,大家最終要不要出來講,也視乎大家的意願。固然,作為一個團體組織,UCB需要大家的支持,各人只顧慮各人自己的想法的話,是難以維繫下去的。不過,要是大家都不覺得維持下去是有需要的話,雖然可惜,但也就讓這個團體瓦解好了——又不是甚麼偉大王朝、企業或宗教信仰,犯不著為了維持下去而維持下去吧。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乙) 關於公開講演 和 學術交流


在我的角度而言,能夠站在人前說話總是好的。至少這機會對不少人來說是挺難得的,得著也可以是大的——的而且確曾有好一些講者多謝我給予他們這次機會。沒錯,UCB是一個觸發點,沒有這東西的話,大部份的人也沒勇氣自己聚眾演講或搞一場棟篤笑之類。不過,UCB是大家的,您們不用多謝我了,多謝您們自己吧。


我個人覺得,UCB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主要因為是互動的交流。雖然在直到目前為止的講會中,小弟自己其實沒有(或不覺得有)學到許多新知識——我指的是資料性的知識。主題上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已知或已想過的。但交流的好處,是可以從別人的思維中得到新的啟廸,可以重整自己已有的想法,這種得益可以是無窮無盡的。


學術嘛,香港學生嘛,一般都是坐在椅子聽書,和對著書本死讀爛讀的。即使跑進了學術界,也是自己困在實驗室/圖書館對住電腦死做爛做的。根本毋所謂交流。啊,您說甚麼學術Conference嘛,這個說起來就有氣——只是一堆夏蟲困起來語冰,說一堆說出來「外人」聽不明白的語言。甚至講者也不關心、不了解、不知道與會者是否聽得明白。這不是連大枱飯吹水也不如嗎?這是令我十分氣惱的。即使是informal如我自己每週出席一次的theory lunch,我也很沮喪自己十居其九聽不明白他們在說甚麼。雖然是因為我自己蠢,但在身邊的教授都點頭鼓掌之時,我還是十分氣惱——為甚麼學院的Conference總是這樣?據我老細所言,一個好的講者應該有把最難懂的東西「給媽媽講明白」的能力,不過當教授的,幾乎十居其九都沒法把自己明白的、自以為trivial的事物,跟「教授以外的人」講明白。這還真是教授的悲哀!(當然,不是每個教授都是如此的)


因此,我覺得一個講者講talk,如果聽眾自己覺得沒有興趣或者本身眼訓甚麼的,因而不留心或者睡著了或者做自己的事,這不是講者的問題——講者(或當老師的)也不應該介意及耿耿於懷。但如果聽眾極其留心、無比專注,或者至少起初企圖這樣做,還是沒法明白講者所說的,或者抓不到講演的主題重心,這就是講者的失敗。或許我自己對講者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或許我實在太討厭(卻經常遇到)聽一個talk聽完啥也不明白,卻耗盡了精神力兼無限沮喪的感覺。當然,有些題目要給媽媽講明白的難度是銀河大宇宙級的(例如quantum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不過要是題目是任君選擇的情況下,您還是挑一個自己能力範圍內無法將別人講明白的話題,則是閣下自己的問題。


既然,演說能力、技巧以至熱情,皆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的。至少希望大家挑題目、精選內容和挑reference reading的時候,可以就自己能否符合預期這件事上,稍稍在意一下。


不過,作為星夜無垠、廣闊無邊的學術交流,自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至少目前UCB的精神似乎是這樣。如Core所言,不管一個怎樣的人講怎樣的東西,都總有可以得到啟發的地方。作為受眾,能夠認真聽講,並且給予回應,自然是值得鼓勵的。畢竟,我猜大家也是喜歡這個地方,這個交流會對大家有一定的意義,才會一直參加的吧。


丙) 關於之前的8次講演的感想


基於時間、興趣和心力不足,我不打算像adam和max般逐一給予意見了。在這篇文章中,小弟一口氣把之前8次講話的感想集中融合起來,重點集中在內容上、中心思想上而不是形式上或講者的演譯上。或者您也可以當下文是這8個talk的一段小結,又或者是一篇借題發揮的抒情文。之前8位講者要是對小弟的意見有興趣的話,就自行聯絡小弟詳細討論吧。


主題一覽  (1) 槍病鋼  (2) 啟蒙  (3) 孤寒  (4) 外星人  (5) 層壓式  (6) 民主  (7) 貨幣   (8) 夢    ~~> [9] 教育


一切文明(或人文活動)是從糧食生產開始的,這是所謂人類的生計。


人類整體合起來,其實就好像一個整全的生物一樣,它也要生存,它要生產糧食,然後繁衍。就好像一棵樹要生出根和葉,吸收泥土的水和養份,進行光合作用。人類社會也一樣。


但起始的人類社會是很簡單的,簡單得似乎談不上有甚麼意識形態——至少沒有存在太多的意識形態。就好像植物一樣,沒有腦袋,沒有神經細胞,卻能夠生存。而一些高智慧一點的動物,演化出腦袋,可以思想,也能夠依靠本能和經驗作出支持自己生存的判斷(例如知道冬眠前要積蓄足夠糧食)。可是,在生存能力的層面上,我沒理由說動物比植物有更高的生存能力的。人類文明也一樣,充滿著生命力,卻沒法說那一個文明有更多的生命力。也沒法說人類本身比大自然有更多的生命力。


而後來,彷如生物的多樣性,人類文明也演化出多樣性,而且大幅地影響物質世界來。尤其是現代,人類的力量足以令礦物堆砌出來的礦物(機械)架設起別的礦物,從而使一些奇怪形狀的石頭覆蓋著地球其中一些面積(城巿或或諸如此類),而人類就在這些洞穴中聚居起來。這是人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物質世界,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我個人稱之為科技。這種改造即便不能稱之為偉大,至少是十分厲害的吧。


不過,單是能改造物質世界的科技不是影響人類文明演化的核心因素(至少在我看來不是)。核心因素是能影響人心的東西。能影響人的意願的東西。記得嗎?人發展科技本身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有怎樣的欲望和需要,就有怎樣的科技發展,從而對世界做成怎樣的改變。於是,駕御了人心所向,就等同駕御了世界未來的演化方向。


要是有一種彷似能夠大幅地駕御物質移動的機械一樣的東西,能夠大幅地駕御人心移動的話,那東西就掌管著(至少有一定的範圍和程度內)人類文明演化的進程。我尚且稱呼這東西為系統。


系統這東西老早就有了。農業是一個系統,貨幣是一個系統,學術界是一個系統,政治制度又是一個系統。不過這些系統是籐纏瓜、瓜纏籐般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說穿了稱之為同一個系統也不為過。不過為了方便的緣故,就像我們把人體體內的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分開來說一樣,我們還是習慣於把它們區分開來,我們還會為這些系統安插一些所謂社會功能。其實沒有功能,以至有破壞沒建設的系統比比皆是,他們之所以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他們仍然有存在的條件罷了。


然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我們的注意力可能只集中在其中一些系統上。我們未必會時時刻刻會憶起農業系統的重要,但我們還是身處在系統當中——我們是農業系統的end-product,我們卻沒有協作進行生產糧食的工作。我們以為自己目前做的工作是重要的;或者不以為重要,不過還得去做——為了自身的存活,也是為了系統的存活。


有些系統我們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不意識到其存在,還是被其掌管操控:貨幣系統就是其中一例。我們都在被逼參與不公平的遊戲。別人有的是無限金,我們的金總是在扁值,我們生產的貨物就這樣被那些可以任印銀紙的傢伙用「不值錢」的錢買去,然後我們又用這些「不值錢」的錢,超級廉價地買來農夫生產的食物填飽肚子。這種現象我們看起來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易,我們稱之為剝削,從上而下,金字塔式一層層的剝削。而因為能支撐系統維持下去的人掌有權力,兼且是既得利益者,所以貨幣系統目前仍然維持下去。


歷史上這不是新鮮的事情。其他很多的系統其實也是這樣。一開始中東地區的人擁有豐富的五穀和豬牛羊這些動植物資源,加上橫向地軸的優勢,把食物和科技傳到歐亞大陸各處。從起跑速度上就已經落後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被槍炮、病菌、鋼鐵屠宰,也不是難以想象的結果。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就像高科技的外星人突然降臨,頃刻就能征服地球一樣——其實這種懼怕被征服的思維也源於人類自己潛在渴求征服別人的野心。


可是,作為個別的人,我們不會經常論及歷史的發展,儘管美洲新大陸當年死了95%的人,Uncle Sam跟大家吹牛說美國的和平發展史,我們慈悲仁愛的情感不會讓我們為印第安人遭遇的不幸和屠宰,而流下同情之淚,又或者大大的震怒譴責。另一邊廂,我們會悼念菲律賓遇難的同胞,或者年年手持燭光高呼平反六四。有時我們的眼淚可以很廉價,看愛情小說也可以掉兩滴,有些時候卻可以無比矜貴。正如一個孤寒的人就算平日如何節衣縮食,看到心愛的數學書或哲學書,還是會狠下心腸大批大批的買下來。我們會選擇投放巨量的金錢、時間和心力,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上。不因為它們特別重要,只因為那是我們自己關心的事情。至於我們關心些甚麼事情,或許沒有甚麼普遍法則:可以是相當隨機性的。不過,很大程度而言,個人還是會理所當然地受到身處的環境影響。


而所謂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所謂「身邊環境」的核心所在。


在Hydra哥拜訪層壓式推銷公司的冒險,我們可以看到外在環境和氣氛,壓榨人心的魔力。英勇堅貞如Hydra哥,不用「叫埋阿叔一齊走」這種影響別人的招數,單憑自己的力量也一時難以脫離。更何況已經中了伏簽了字的人,一失足就泥足深陷,錯了一次就只可以再錯下去。你可以選擇脫離,但是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同理,有些系統植根於社會,到一個牢不可破的地步。比方說我們一出生就是國家的子民,或城巿的公民,或貨幣系統的使用者,或農業系統的out-product,或自由經濟巿場的消費者,或教育制度的受眾——天啊,我們才沒有簽字哩!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與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單有所謂「民主」的政治權利也不見得有多大作用。重點是當我們懂得思考的時候已經泥足深陷了。現在打算改變一切嗎?要回歸初始自然狀態獨居嗎?要放棄的實在太多。我們已經被寵壞了,我們已經過份依賴系統,我們不捨得撕碎銀包裡的金錢,也沒有在荒島求生的能力。在許多系統沒有誕生之前,那曾經是人類的本能,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不能回頭了。
很多時候,一些比較基層的東西孕育了一些比較複雜的東西,那比較複雜的東西可以換過來主宰基層東西的命運。比方說,一群民眾推舉了一個人當他們的王,讓他來治理他們,為的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但這個王上台之後,很可能就會首先在意自己的利益,殘民以自肥,違背了人民起初的意願。同理,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破壞大自然。人類建立了某些意識形態,或者系統,在那些奠基者都死翹翹之後,人類依然被那些意識形態和系統所主宰。


對比起層壓式推銷,生而有之的系統才是更絕頂的不平等條約。


神奇的是,我們許多時候都沒有這個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覺得那是問題。正如1984, 美麗新世界 和 盛世中國2013 中描述的情況一樣,大家不覺得那有甚麼問題。如此一來,想深一層,其實這是不是不算甚麼問題了呢?如果大家都不覺得有問題,為甚麼仍然需要在意那個問題?會不會覺得有問題本身,已經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呢?


所謂啟蒙,就是由覺得有問題(或蒙昧)開始,去重新審視既有的價值。沒錯,這所謂「既有價值」即使不是與生俱來,也是生而有之的,我們一出生就是中國人,我們一出生就應持守孝悌忠信禮義廉,還有沒懂事就要被「免費強逼」讀書考試,成績好就一定要考大學——有誰會考7A2B不去拔尖走去報考消防員?即使熱愛巴士如李俊康同學,他還不是進了馬料水讀QFN而不是投身九巴行列服務工作嗎?


我們天生就有不少既有價值,我們童年少年時又被貫輸一些既有價值,在我們還沒聽過「批判思考」這四個字之前就已經植根在我們思維深處。它們根深柢固到一個地步,大部份人窮一生也不會去質疑這些價值的對錯真假。到底它們是對的呢?是錯的呢?是真的呢?是假的呢?是沒有所謂對錯的呢?是沒有弄不清真假的呢?又或者,我們管它是對是錯是真是假來幹甚麼呢?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計,自己的前途,自己和喜歡的人能否得到幸福,以至股票的升跌,公屋的派位,孩子能否進名校,英超冠軍是曼聯還是利勿浦……我們有很多要關心的事,一些將來不確定而令人擔心的事情。我們為甚麼要無聊得去觸碰過去已經築好了的城牆,那至今為止仍然堅固地抵擋外來洶湧的洪水,捍衛我們的心靈的城牆,我們為甚麼要無聊得自己在安穩的城內拿鎚子把它打塌呢?


到底,大家是相信啟蒙之後會變得更「好」才啟蒙的(P.S. 甚麼是好?),還是覺得不管怎樣都「應該」知道一下真相才啟蒙的(P.S. 甚麼是應該?),還是純粹自己「喜歡」啟蒙所以啟蒙的(P.S. 甚麼是喜歡?)?


作為一個讀科學出身,「理應」對萬事萬物抱有好奇心和懷疑態度的理科生,實在沒有辦法理清啟蒙的必要,更加沒有辦法理清啟蒙別人的動因。要是宴會中的各位都不知道密封的屋子失火了,大家依舊享受著歡喜快樂,為甚麼我還需要大聲吶喊?管它是對是錯,是真是假,反正時日無多,痛痛快快的發一場美夢不是更有意思嗎?如果殘酷的生活換成了一場清明夢(Lucid dream),就這樣一直讓場景任自己擺佈地發夢下去有甚麼不可以?


以上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還得不出能夠說服自己、感覺良好的答案。而這些問題甚至直接影響到我對於未來自己身份和價值觀的定位,以及諸如前途和生活態度和終極理想的取向。這也一定程度地干擾著自己目前的日常生活,畢竟人的行為反映人內心的想法。不過我很珍惜這種胡思亂想的階段,是苦惱,是困頓,也是享受。這是青春的標誌。


本來無意寫如此長的篇幅,不過把所有講題沉澱過後,隨興而發,一不小心就成了這麼一篇累贅的感想分享。我個人喜歡胡思亂想,行文缺乏嚴謹的組織格構,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再放肆下去的話,多寫三五七萬字也是可能的。不過還是算了吧。大家學習和工作已經夠煩夠忙了,能抽空出席UCB已經十分難得,沒道理再讓大家被小弟自我膨脹的發嚕嗦所轟炸了吧。


期待下一次跟大家的會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