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第八講的意見---Adam Fok

第八講是Max的「Dream: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see you」(此句出自G.E.M.的“睡公主”)。第一部份,Max介紹夢的學術知識,範疇覆蓋極廣,從睡眠知識到古今中西文化歷史藝術,以及提出釋夢的兩大人物。第二部份是講者本人對夢的研究經歷。

第一部份的資料十分豐富及多面向,作為學術性質的客觀性介紹實在不錯。但對於「釋夢」部分本人不太明白。從講者定下的閱讀材料,我會以為講者會以書中佛洛伊德為人釋夢的例子介紹他釋夢的一套。但可能講者想包羅多一點關於釋夢的知識,導致講者講解釋夢的深度不能滿足我對於釋夢方法的好奇心。我會覺得,學術知識部份如是,釋夢部份如是,講者可以捨棄一點廣度而加添一點深度。例如,釋夢可選佛洛伊德一套較詳盡介紹之,而不用多花時間在榮格上;關於聖女貞德及馬丁路德對夢的「解釋」是否有其歷史因素或以此作為手段?不過這可能是個人喜好問題,因為我不排除有與會者喜歡講者採用的模式。另外,有某些圖片的選擇不太與主題有關,某些圖片背後的故事也未必緊扣主題(例如講述伊底帕斯情結時不必把整個伊底帕斯故事介紹)。

另外容許我離題一下,說說我對閱讀材料選擇的意見。早前跟Helic等談過,閱讀材料可以不是書,可以是電影,漫畫,甚至可能是一些思想準備。需要花的時間最好不多,目的是希望與會者可以較短的時間對該講題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及大概的印象,使他們更易明白講演內容及討論時更容易有「養份」。有些講題其實未必需要「閱讀材料」,也希望未來的講員不會「為有閱讀材料而隨意定下閱讀材料」,以及閱讀材料必需對講演主題有強而直接的關係。

至於第二部份關於個人經驗,我認為選材方面不太好,導致講題有誤導成份。我個人是對「夢的研究經歷」抱有更大的期望,因為第一部份是歷史及生理等一些較資料客觀性的知識,而第二部份應該具有個人色彩,肯定沒有第二個Max可以講相同的東西。可惜,講者雖然有提到寫夢日記的習慣,但他分享個人的夢實在沒有甚麼看頭──至少我不會對講者曾經發過松鼠的夢有興趣。我相信總有些比較有趣的夢而又不會涉及講者不願公開的私隱吧!其他內容的表達方式也和第一部份沒有甚麼分別──都是客觀講述,鮮有主觀情感,原因可能是講者自己說過他是一個「感情不是很深刻」的人。

講者對夢的研究有夢中的時間,夢中的感官有沒有運作等,都是很「科學化」的研究;不知道講者有沒有從另一切入點去研究?例如,作為研究生的講者提到自己在夢中解決了研究上的問題,他又提到把自己幻化為論文包裏被送到G.E.M手中,那是否代表了講者自己在某方面的慾望?講題被定為「只能在夢看見你」,這個「你」斷不是那個背影是頹look正面是西裝的朋友吧?講者亦提過三個作夢的階段:惡夢,科幻與生活。為甚麼講者發的夢隨著成長,會從科幻轉移到生活?講者有沒有為了在夢中看見誰或經歷甚麼而刻意在日常生活將其入夢?成功與否?

另一個可以改善的地方,是講者對時間及台下觀眾反應的控制。講員可以在UCB經歷到的,是如何處理台下觀眾的突然發問及意見發表,是一個很好的練習。這是兩刄劍,講者處理得好可以令氣氛更好,但講者亦有機會因為觀眾的發問而被誤導及離開主題。不論怎樣,講員都是在主導地位,因為講員清楚知道講演的鋪排,最清楚正題及時間安排的也是講者自己。即使講員認為觀眾是「攪事」(其實是攪氣氛吧?),他大可以幽他一默後立刻回到正題。

這一篇意見語氣「重」了一點,希望Max原諒。理想的(學術)討論應該是一個互相抵礪切磋的地方。

其實夢吸引人的地方是甚麼?我覺得是它本身的神秘感及矛盾感。明明自己是睡在床上,但腦裡竟然有不是睡在床上的經歷,而且有時更是天馬行空超現實。夢比我們的幻想更來得真實,但說它真實又是荒唐。夢吸引了古今的人對它作出解釋,而解釋的方法又會與當時文化與科學認知有關。主題是夢,但其實重點是否在人?在學術性質資料的背後,人對夢的愛與恨是否更引人入勝?

我早前寫過,「夢境於我來說,是樂而忘返的真實私人空間。我夢蝶夢我夢蝶云云,是哲人自擾矣!」當然,自擾與自娛之間,並不一定有界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