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第六講意見---Adam Fok

UCB第六講是Clare的「為何要民主?」。她先借助三本政治小說:「美麗新世界」「1984」及「盛世」講述獨裁社會政治,然後講述民主制度的基本信念及利與弊。例如,在民主制度的弊處方面,她引用盧梭所說「選民在選舉結束後淪為奴隸」。她亦有提到其他政治制度,如哲人王,仁慈的獨裁者等等。透過以上種種,她希望我們反思:追求民主,是我們因為真切擁護民主制度的信念,還是因為民主已經給奉為真理而我們盲目追隨?

她在嘗試從那三本小說歸納出獨裁社會的特徵時,因為避免「劇透」而無法詳盡地介紹,故只有蜻蜓點水式的描述。我認為講者不必多慮,如介紹小說所建講的世界觀及秩序時可詳盡一點,以及可透露一些可反映獨裁社會的情節。她指出那三本小說的寫作時代背景:工業革命,二戰及「和平崛起」的中國,那麼小說建構的世界觀如何對該時代背景作出諷刺及反省?小說中的荒誕場景也是值得分享的,例如1984中的”Two-minute hate” 以及歷史改寫。

雖然那三本小說都盡數獨裁社會的不是,但講者並非藉此宣揚民主的正確性,使這一個講座的內容與我預期不大一樣。可討論的空間也因加入了對民主的批判而大大擴闊。的確,三本小說只是一面倒指出獨裁荒謬;講者以指出民主制度,尤其是選舉模式的弊處來「平衡」,好處是全面,壞處是不夠聚焦。事實上,是次講座所涉及的材料足以分開多次講座探討,例如三本小說各有特色,時代不同卻各有共通點;世界上出現過的獨裁政治,以及現今的獨裁政府如何(及為何)偽裝自己;民主的發展過程,民主制度帶來的危機及解決方法;人民方面,有啟蒙運動孕育出個人自主生而平等的思想,人民素質如何影響民主制度的運作,選舉方法如何影響民主的彰顯等等。我個人認為講者可以選一些來作深入些的分享。

在討論期間,與會者帶出了很多有趣的思考,例如,民主與民智的關係──是民智影響民主實行的素質,還是兩者可以在實行民主時同時提升?理念與結果的落差?選舉的過程及結果是反映感性還是理性?通過選舉實現權力更替可否提升市民及政府對現行制度的反省意欲?我又想,資本主義是否一定與民主制度掛鈎?社會主義又是否一定需要一個獨裁政府實行?資本主義下又有沒有獨裁的影子,如地產霸權,潮流框框等等?

民主是否真理的代名詞?是不是因為恐怖的歷史使我們唾棄獨裁?是不是個人自主生而平等的願景使人民擁護民主思想?感謝講者為與會者帶來大量關於政治的反思,相信講者已經成功達到她的目的--讓我們反思「為何要民主?」──雖然可能根本沒有完美的答案。

第七講是袁曉桐先生的「貨幣人間」。由於資料太多,需要時間消化,故容後再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