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關於”於講者完成講演後回應”

作者: Auknife
那一邊廂,個人認為“於講者完成講演後回應”是聽眾應做的事吧。到現時為止,除了做下期預告的人外,不是講者而出來說點什麽的人只有helic,gerund和我。而這是不夠的。別忘了人人都是主辦單位(網頁是可以改的,不用客氣)。


用1984的語言來說,就是我不希望UCB出現“內黨”(Inner Party)。


作者: Adam Fok
ucb固然鼓勵與會者多參與其中,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因為與會者沒有發表意見而認定他們是outer party(同樣道理,我們不能因為有些人比較活躍而稱他們為inner party),每人性格不同,對該講題的感受不同,參與ucb的目的,想從ucb得到的東西也會不同。我會認為,每一次講座都只有兩類人:講員及聽眾,沒有所謂高級聽眾,活躍聽眾,沉默聽眾。


我猜想區刀的用意是,較沉默的與會者不要因為有部份人表現比較活躍而覺得自己給排除其外,表現較活躍者也不應該因自己參與度大而有所謂「走進權力核心」的想法。聽眾是平等的,假如連這個小小的ucb也有權力架構出現的話,會令人失望吧!


另外,留意的是”於講者完成講演後立即回應”只是多種途徑之一。例如我會喜歡事後寫文回應,因為思考會較全面,也有與會者較喜歡私下與講員討論表見。我認為區刀指出的是大家不用因為只見到helic,gerund和他會做這個「立即回應」的行為而認定他們才有「資格」去做。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人人都是主辦單位。


作者: Gerund Cheung
其實我覺得唔主動出黎講,或者出黎問,唔怪得大家,因為我們大學的氣氛來就是如此(當然我遇某d系竟然例外令我有d興奮,例如文研。)本地大學其中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令大家好忙做好多野,但其實又不等於讓我們認識多了,反而看得太多太仔細,回到最基本的學科哲學問題我們不懂得答,不懂得問。這也當然是黎緊的課題可能一部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