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是袁曉桐先生的「貨幣人間」。講座約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講者以深入淺出的手法介紹現今貨幣的製造方式,國債現金與借貸的關係,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利息之惡以及紙幣如何從金銀本位轉移至「法定貨幣」制度等。第二部份則是以「貨幣戰爭」一書為主要藍本,介紹銀行家族操控政府及經濟,美國總統因反抗銀行家而遇刺,某各大戰爭源於背後的銀行家等「陰謀論」。
無庸置疑,講者的準備非常充足,報表的製作亦非常專業(那是歸功於講者背後的男人Jimmy Ko吧?),絕對不是我和區刀的山寨報表所能比擬的。講者在沒有講稿在手的情況下講演了兩小時多的內容,絕對不簡單。UCB只是區區一個自發交流會,但竟然有講者專業認真至此程度,質素可媲美新商品發佈會,實在榮幸之至。
假如有與會者一廂情願接受該陰謀論是真確的話,那是他們沒有留心Hilton一再指出他只是說出「解釋現狀的可能性」;他由始至終並沒有斷言他的邏輯推論是絕對正確。我看待陰謀論至少有三個面向:戲劇性,邏輯性及真確性。戲劇性方面,當然是這個陰謀論有沒有「看頭」──如果沒有甚麼有趣的地方,沒有新思維及創意在其中,我認為它不能稱之為「陰謀論」;邏輯性方面,就是合理性,如起因過程及結果是否合情理,以及推論有沒有犯邏輯謬誤;真確性是邏輯性的延伸,就是陰謀論中發生的事件到底是否真實發生過。當我們有傾向相信某陰謀論的話,自然就要在真確性及邏輯性上下研究功夫,這就是以學術嚴謹性去為「陰謀論」升格為史實。我們不能夠因為講者指出本講目的不在學術考證而不用搬出學術嚴謹性;我們不應受講者的定調影響我們對陰謀論的看法,當然如果陰謀論真確性存疑,批評的對象不是講者而是陰謀論本身。
另一方面,我估計Hilton本人認為「銀行家控制世界論」有一定程度的參考性,否則他不會花大篇幅去介紹之,例如Jimmy以炫目的時間線表示美國某幾屆總統關於貨幣的政策。我認為,如果講者想增加可信性的話,應該要指出他們遇刺的可能其他理由,為甚麼其他理由沒有那麼充分;那條時間線給我的感覺是「資訊不全面」,而資訊不全面可能導致錯誤的推論。不過話說回頭,當然那視乎講者的目的何在。如果目的不在論證,那自然不是問題了。
然而陰謀論有它的實在意義──如Hydra所說,它刺激思考,為事件提供多一個面向去觀察。至少這條時間線引起了我對歷代遇刺總統原因的興趣,「銀行家掌控古往今來一切」使區刀於思考其可能性時提出了可能問題所在。
我認為,現在美元貶值,美國逼人民幣升值,都是值得講者提及的內容,尤其是它們切合現今的時勢。我相信講者花了長時間鑽研貨幣系統,會對這時勢有獨特的見解。它們可能比某些不知真確性的陰謀論來得更實在。稍遠一點的如統一歐洲貨幣對歐洲及世界的影響,金融風暴及海嘯的異同等都是有趣的課題。
我們知道自己的金錢會因為現今的貨幣系統而不斷貶值後反應會是怎樣?感到貨幣系統的荒謬而憤怒?我們若會因此學習投資知識去保值,又如何確保「跑贏大市」?人們在投資的過程中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奴隸?我們「投資」,是為了保值,還是因為有擁有更多金錢的慾望?如果貶值的速度不會影響我們的基本生活,那我們是否有必要投資?
Hilton的講演內容實在豐富,使不諳經濟財經的與會者如我大開眼界之餘,也使我們更有興趣去發掘貨幣的故事。現今的香港,一方面有基層受財團剝削成為金錢的奴隸,一方面有投資者受股市牽動情緒,成為股票的奴隸。最近有樓價上升,通脹壓力等等,帶出種種問題,不禁令人反思金錢的本質是善是惡。不論怎樣,現今世界,貨幣與人間已經不可分割;我們難以抵受金錢帶來的誘惑,仇恨及滿足感;即使我以「孤寒」來對抗之,也是徒勞無功,還經常受到朋友間的恥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