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第四五講的意見 --- Adam Fok

UCB第四講是肥幫的外星人與UFO之謎。Helic同學一再強調聽眾不用擔心自身知識不足而不明白肥幫的講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講座分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討論「高智慧生物」形成的條件是如何「苛刻」;第二部份是介紹地球人與「外星人」的「交流情況」,例如人類如何嘗試與外星人溝通以及一些疑似外星人到訪地球的「證據」。

肥幫以天文學的知識做佐證,認為太空中應該要有與地球類似的環境,以及有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使「人類」「出現」(在物種演化論及神創造論等等爭議中,請容許我使用「出現」一詞),才會有機會在外太空形成「高智慧生物」。可惜,在場人士,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這個論證有點問題:第一,「高智慧生物」的結構及構成物不一定與人類相同或相似;第二,地球上「孕育」(這個詞語也算恰當吧?)「人類」的時間長,不一定代表在第二個星球上也需要一樣長的時間。就是Helic所說的「Sample」不夠。不過,肥幫以前中大學術的身份給講座,不免會想加入一定的天文知識在講座裡,而講座中提及的天文知識是正確的,只是以那些知識來論證外星人出現的機率如何地低,則不夠說服力。

至於第二部份,肥幫介紹的UFO及其他有關的歷史,輔以大量圖片,是一節不錯的通識課,也表現出人類在面對及尋找「外星人」時的想像力及愚昧。內容豐富有趣,但略嫌大路。人類對外星人的想像,是否局限於UFO以及其他疑幻疑真的證據如麥田圈等?文藝作品以及電影塑造的外星人形像,如何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理解改變?作者把外星人加入在他們的作品中,用意是甚麼?是他們真的認為有發現外星人的一天?是因為外星人有很大想像空間?是市場需要?還是他們利用外星人作某些影射?外星人對文學電影貢獻甚大,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取材方向。

人類雖然會把自己與外星人作區別,例如,他們會是「妖怪」──以人類的審美觀來說,也可能會是很多手很多腳。但我們始終為想像中的「他們」加入了人類的元素及慾望,例如,作者會想像外星人會密謀侵略自己,外星人會幹破壞的事情,外星人會因為對我們有「興趣」而解剖人類或以人類做實驗。人類一方面為自己能夠以科學,以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及對宇宙的「理解」而感到驕傲,一方面人類對自己無知的領域束手無策──從個人命運訴諸天象,到對超能力的嚮往,古今例子俯拾皆是。千年前人類可能會嘲笑遠古的人類如何無知,但他們會否預測到千年後他們成為現今我們嘲笑的對象?同樣,我們今天自吹自擂科技昌明一日千里,如果千年後沒有因為人類的愚蠢或大審判等原因而地球自爆或人類「絕種」,我們很可能被我們的後代嘲笑無知。

人類對外星人的理解,是以「己」之道施「彼」之身,跟井底之蛙其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批評肥幫不合邏輯,思考不夠周密 ;但其實以已知的東西去尋求未知,未嘗不是一個方法。

第五講是Hydra哥(區刀以此稱呼其人,本人樂意用之)的層壓式推銷手法。先看他的題目:「不平等條約」在前,層壓式推銷在後,兩樣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以冒號連結著。事實是,也是Hydra哥一再強調,層壓式推銷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不平等條約」上。可是,由於條約是在「你情我願」的情況簽下的,所以不平等也不會構成不合法。他也是把講座分成兩部份:宏觀與微觀。宏觀是這個手法的介紹,歷史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微觀是與這個手法有關的心理學知識以及他的個人經歷。

本人不得不佩服他對層壓式推銷的熟悉度,他也成功繪形繪聲地描述他經歷的情況──從相約,等待,入門,接觸,游說,課程,簽約每一個環節都有描述和分析。據說他沒有作「預先綵排」,他模仿課程的主講者維肖維妙,是爆肚之作。他觀察入微,當場人士的語氣,環境設置,小動作,職員的應變等等都有提及,實在意想不到。

因為Hydra哥的學歷背景(心理系),所以他加插了從心理的角度看層壓式推銷公司如何使市民落入圈套。關於評論他運用理論的準確度,本人沒有認識,相信張恒可以勝任。他學以致「用」(這裡指運用),值得大家學習。他也順道批評香港的法律太尊重自由市場,導致在香港無法以法律依據去告此類公司。假如與會者有修讀法律的話,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題目。

整個講座的氣氛非常好,觀笑聲不絕於耳,好得彷彿忘記了受害者「眾叛親離」「千金散盡」的苦況。受害者受害,是不是因為他們愚蠢「與人無尤」?我覺得不完全是。不是所有中招者都因為貪心,或者想不勞而獲才簽下「不平等條約」。正如Hydra哥說,他們用了不少心理學的招數,那不是一般市民可以招架得來。現今的廣告,商場擺設,行銷推廣等等都用了不少促使我們消費的手法,我們自稱大學生又招架得來嗎?課程是洗腦的絕佳時機,我估計課程是訴諸學員對家人兒女等的經濟責任,亦訴諸無需高學歷亦可以提升社會地位,只要夠努力(賣貨及找下線)等等,一切一切都是社會普遍的標準。他們會認為他們是一位推銷員(曾蔭權都自稱推銷員吧?),不是做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在課程中得到美好的願景,以及合理化自己加入這個行列的理由及邏輯。我個人認為,在心理學知識的背後,社會風氣亦是那麼多人中招的原因;而且,所謂風氣,不單是功利,也是「賺多錢養家過好生活」的信念。在這個角度看,心理學知識會否只不過是催化劑?我們笑,是因為Hydra哥的演釋傳神,是因為他模仿的導師說話無稽,還是因為這樣的東西也竟然有人相信?造成這場悲劇,是單純始作俑者的責任,是受害人的責任,是社會的錯?

容許我在這裡再一次多謝Hydra哥的分享,原因如下:我的一個朋友(A)給我的另一個朋友(B)帶上了「公司」,苦戰約七小時後全身而退。當朋友B履行承諾請朋友A吃M記的時候,朋友A問朋友B為甚麼不邀請我參與,朋友B實質說了甚麼我忘記了,總之可以四個字總結他對我的評價:

無藥可救。

所以他不會浪費他的時間去改變我。因此本人失去一次親身經歷的黃金機會。Hydra哥正為我補完這個「遺憾」!

1 則留言:

  1. 當天心癢呼籲一聲,想不到Adam兄真的寫了那麼多的一大段文字。我看了是慚愧啊!因為我一向懶於打字,寫一篇日誌也不願意,何來「講評」。而且看Adam分析有論點有條理,想必此文也花了不少時間。看貼不回貼,非人也!那我也說說我自己的事後檢討吧。

    張恒說得好,我的一個主要分析漏洞就是「joy delay ability」那一推論我犯了「以果推因」的錯誤,因此未能咬緊邏輯之間的連結,實在要靜思己過。此外,看畢Adam的分析,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一大問題﹕我看事情太微觀了。Adam以社會標準論大眾受驗原因,這是的完全未有想過的(不是我有沒有學過/能力的問題,是我根本沒有想過以社會標準出發!)。結果很容易是出發心理學中說的「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把一切都歸因於個人性格/能力,忘了顧及環境因素,結果就是意見流於片面,實在不可不防!我想我也要點時間分析一下自己才行。

    另外就是模仿課程主講者那件事。那的確是我爆肚出來的,但完全想不到效果如此良好,看來我還很有扮權威型人物的潛質呢~

    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可以請Helic把一切有關回感、講評都放到UCB網頁中(能開一個「昔日講評」分頁更好),因為就商業心理學而言,人投資(invest)是很依據口碑的,比任何的廣告都更好。所以此舉應有助推廣UCB吧。

    最後一句,大家稱呼我Hydra可以了,我才不過是year 4 學生,在UCB的各位面前哪來的「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