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污穢;可以很神聖,也可以很可笑。「愛國」也是,它可以是高尚的情操,也可以是愚忠者的自我催眠。區刀已經詳述了關於國家的知識(我其實對國家認識不多),而我會於這篇文章集中討論「國民愛國」的意義。
「愛國」其實有其潛在的利益關係。國民住在一個國家,國家的保護使他們安居樂業,也有「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情懷,於是他們「愛國」就有了理性及感性的理由。香港作為一個前殖民地,而且受著中英文化政治意識不同的衝擊,橫跨九七的香港人如何看「愛國」?可以說是先天的「缺陷」,也可以是先天的「優勢」,香港人的愛國觀有點與別不同。我們對「中國」這個祖國有一定的距離感,例如法治制度、意識形態、文革六四陰影、經濟發展等。我們能否輕易接受這一個邏輯:因為我們身為黃皮膚、黑頭髮,以及中國的歷史文化深厚,有很多為國犧牲的偉人,所以就有義務肩上愛中國的責任、肩上民族的苦難?又或者,我們要看中國如何照顧香港才去決定我們愛不愛中國?
「愛國」可以是愛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山河、成就、苦難、抵抗不公義的執政者等等。另外,「愛國」也可以是要求犧牲自己,要對國家的前途著想,維護國家的尊嚴等等。不過你有那一類型的愛國心,表現的方法也可以很不同,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於選擇「改革」或「服從」,這個抵觸基於個人的價值判斷。「愛國」的標準如何被掌管國家機器的人解讀?國民又如何判斷該解讀,或者抱著信任的態度照單全收?
另外,身為一個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別國的成就?視其為競爭者,矢志超越之?還是嫉妒之,想辦法破壞他的成就?我們其實可以「人」的身份看待別國的成就,恭喜他們得到成功。即使是我們的國家成功了,又是否代表我們應引以為榮?例如,在奧運會裡,運動員受著的艱苦訓練,是為了挑戰自己得到滿足感,抑或為了提升國家民族的形象,還是為了滿足國人的期望?我們又應否依靠他們艱苦訓練出來的成績去證明自己民族的優越性?他們長時間的訓練使他們失去了很多東西,是否值得?
我們可不可以因為受到黑人解放運動所感動而樂意成為美國人,或者因為受到壯麗的北極光吸引而希望成為加拿大人?每一個國家都有吸引人之處,也有其醜惡之處(所謂醜惡其實是國家的歷史,也是國民造成),但我們身體的特徵以及出生的地方為我們選擇了自己的祖國。你可以認為因為命運而被命定愛的對象為荒謬;換個角度看,能夠不因為任何利害原因而去愛國是浪漫的表現。我們景仰偉人,通常是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去為群體著想,他們既有浪漫的精神,也有固執的荒謬。
膠治為我們介紹了荒謬性十足的微型「國家」,藉此使我們反思一下國家所謂何事。我的反思集中於「愛國」到底在現代社會產生了甚麼質變,以及「愛國」到底還是不是恒常的美德,當中有沒有需要先去對「國」作是非判斷才作出愛與不愛的選擇。
愛國觀與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及價值息息相關。主導著今天的價值觀有二:經濟為上的資本主義及「普世價值」。在全球化之下,民族作為國家之間的分界線似乎日益模糊,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已經向經濟利益傾斜,愛國觀因而變得向錢看,為國效力等同於為國爭取更高的GDP增長。另一方面,國家機器亦向著「普世價值」而努力,穩定國民的心。我嘗試簡略寫下這個轉變過程:從國民盲目地為國家服務,到國民覺醒使他們意識到自由的重要,逼使國家需要賦予國民各式各樣的自由,然後國民再作進一步覺醒,使他們自發為國家作某程度上的犧牲,以及提出可以改善國家的意見,使自己繼續能夠享有自由。
還記得香港九七前的移民潮嗎?成功移民的香港人帶著笑容--那是宣佈自己能掌握命運的勝利笑容。不少愛國人士看在眼裡感到痛心,因為移民本身已帶著「叛國」的原罪,即使移民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著想也不能減輕其罪孽。不過,如果政治制度的原點真的是人類謀求共同生活的理想模式的話,合不來不合則去,有何不可?何苦要被膚色的烙印、愛國的枷鎖所束縛?這些看似「大逆不道」的思想,其實早已萌芽於我們的心上。
p.s. 這是一篇偏激的文章,不知道讀者讀後感覺如何?我希望你們帶著理由去贊成,或者反對,而不是無動於衷。
p.s. 這是一篇偏激的文章,不知道讀者讀後感覺如何?我希望你們帶著理由去贊成,或者反對,而不是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