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回顧第廿四講 --- Adam Fok

 (這該是我最後一篇為UCB寫的文章)


這是另一次把自我放大的嘗試。和上一次不同的是,上一次我借助了自己的性格或者怪僻,這一次我借助了自己的興趣。關於兩次講演也採取自我膨脹的方法,歸根究底,是我認為這才是講演最重要的元素。假如無法把自己擴大到與舞台一樣大,如何讓聽眾真正感到我的存在?如何接觸到聽眾的心?聽眾會坐下安靜聽講者說話,表面的原因是聽眾會有一種像飯來張口、被服侍的感覺。再深一層的原因是──如果我再順著這個比喻的話──就是聽眾可以從餵食的過程得知餵食者與食物的關係,甚至餵食者可以通過食物去連繫他與聽眾,不論是通過接收直接還是間接的訊息。我常用這個標準去評論演講者的表現,於是很自然地,當我成為演講者時,要時常警惕自己有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當然,我明白這是一個偏頗的標準,因為這個標準會自動把結構嚴謹、客觀、思路清晰、推演清楚的內容卻由一個目無表情、缺乏熱情、一副此等知識與我、與現世無干的姿態的講者講演的講座歸類為悶蛋與不合格。然而世間上是有單是知識精妙本身已經讓他們情緒亢奮的人存在的。當我發現我不再是這類人的時候,就發覺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待在今天的學術界裡。

於是,題目就定為「結識音樂的第一課」,而不是「認識音樂的第一課」或者「學音樂的第一課」。「結識」很有雙向的味道,「結」也有一種互通橋樑的感覺──一共有三道我想建立的橋樑:你與音樂、音樂與我以及我與你的橋樑。我心目中的音樂,並不是一個孤立體,我們可以影響音樂,音樂也可以影響我們。我只是輕輕帶過關於音樂的知識。介紹音樂知識的目的,不是讓你去認識音樂知識本身,而是讓你認識如何可以通過簡單的音樂知識接觸音樂的感情世界。

對於音樂的知識,本人承認認識甚少,本人沒有學過八級樂理,五級樂理也只是小學時期蒙混過去;技巧方面也不好,我沒有朋友經常吹噓的八級鋼琴distinction。不過,其實要懂得欣賞音樂,是否一定要懂得很多音樂知識?或許這是老掉牙的問題,但我不厭其煩地想闡述一下我的看法:我覺得不是的。遇到這類問題,我很快就想起一個典型:小朋友看見彩虹後驚嘆的表情。他們即使不懂背後的物理原因,也懂得欣賞雨後藍天的七色彩虹是很奇妙的。即使是一個老物理學家,繞了一大個圈子,研究了各種彩虹的成因之後,或許他還是覺得彩虹的美不是來自水氣與陽光,而是來自雨後它才出現的象徵性以及來自大自然的不自然彩色。又例如文學作品吧,讀者讀小說讀得淚流滿面,但他未必知道那是因為作者用了倒敍、伏線鋪排與精彩比喻等等寫作技巧去讓一個感人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我沒有貶低音樂、物理與文學知識的意思。你可以從音樂的織體、和弦遞進、裝飾音、轉調與速度變化入手,甚至用一些數學方法去解構與分析它,但對於「不懂音樂」的他,他可以直觀地認為它與某件舊事有所關連。或許這時候,他身邊有一個很懂音樂的朋友,從樂理著手向他解釋,為甚麼他會有這種聯想。他卻向朋友撥冷水說:我不懂這些又何妨呢?朋友或會覺得很困惑:你不覺得如果不懂這些知識的話,會忽略很多作者的心思嗎?你不覺得知道了這首歌背後的複雜性後會更能夠欣賞它嗎?如果他選擇繼續爭論下去,那只會是無了期的爭論吧!我並不覺得這種爭論有甚麼意思,這種正反辯證只是源於觀點與角度的不同。只不過,既然沒有必然性,為甚麼要強迫所有人都要具備充足的音樂知識才可以欣賞音樂?

我想強調音樂與你的關係,所以就有了向每位聽眾贈歌的想法,從我選的歌曲也可以看出聽眾們於我眼中的印象。我承認這個贈歌不太有誠意,因為除了本身彈得較熟的歌之外,其他都是即興的,沒有好好想過編曲如何,也會有錯漏。即使是彈得較熟,編曲也是頗隨便的,元兇主要是自己的惰性與技巧限制,練琴時間不算少,但經常懶去練基本功。

我忘記了我有沒有在講座裡分享過這一件事。在美國旅行時住過一間青年旅館,大廳外放著一部不錯的琴。晚上大約十一時,有一個中老年的男人在大廳彈著木結他。他的技巧並不算高明,但一來人不多,二來他滿面風霜的樣子與不整齊的牙齒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我就坐在他的旁邊,也聊了起來。他是韓國的畫家,旅居在美國。他彈了一會後問我懂不懂結他,我說不懂。不知是那裡來的勇氣(那時我還沒有那麼「隨便」的),我說我可以彈琴報答你的結他。他說他喜歡我即興裡的感情,我說那其實不是甚麼複雜的技巧,我想關鍵是,通常彈即興的時候我也想像自己並不是正在彈琴而是經歷著與歌曲相關的事情,或許這樣做會更突出音樂裡的靈魂。他問我懂不懂得「阿里郎」,我說我不懂,他嘗試哼給我聽,可能是他哼得不太清楚,也可能是我不能夠立刻記住那旋律,最後我還是彈不了,結果我失去一次觸動陌生人鄉愁的機會。之後,我努力多聽一些不朽的老歌與民歌,如有機會在琴前,也會問陌生人:你喜歡聽甚麼歌?如果我聽過的話,讓我試彈吧!我的一個夢想,是在異鄉的酒吧裡,於微醉的狀態下,試彈酒客點的歌,通過那首歌勾起他的心事;我也會彈屬於我故鄉的歌,酒客會如何看我這個來自異鄉的過客?

在林耀明夫人樓裡的鋼琴本該退休了,但那一晚我還是自私地利用你殘舊的身軀,總結自己平凡的音樂經驗,也以示範和弦遞進作為藉口,把「阿里郎」償還給不知在何處的他,雖然你因為年齡關係不能準確地把我的觸感轉化為我想表達的音色。希望我沒有為你的身軀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希望通過活動你的筋骨,讓你想起了多年來的陌生人們在你身上練習過、高興過甚至甜蜜過的情景。我也慶幸趕及你真正退休前,在你身上搭上當晚的第四道橋樑。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Something to say -- Helic

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本會的支持。不經不覺,UCB自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營運至今,已有八個多月了。這八個多月來UCB風雨不改,幾乎每週都有定期講座,讓會眾分享興趣、交流學術、研討政事。想UCB這一個小小念頭萌生,源於對學習的熱衷和跟朋輩分享的意欲。以至群豪聚於賤標之巔,有朋自遠方來,學而時習之,在下參與其中,不但得益匪淺,而且不亦樂乎。 在此得多謝歷代講者的用心準備和精采演出,也多謝眾與會者勤勉向學的態度。沒有您們的參與,我們不可能學習到這麼多有趣的知識,UCB也不可能帶給大家這麼多的歡樂。

冬去夏來,這一個學年即將結束了。未來這一個夏天,我們當中畢業的畢業,升學的升學,研究的研究,放暑假的放暑假,各有各的新里程等待大家摸索。隨著暑期的來臨,UCB目前也暫告一段落了。如無意外,小弟將在兩個月後完成碩士課程,投身職場打拚,踏上人生的另一番旅途。離別在即,馬料水這座伴我成長的山頭,賤標1021室這個充滿著喧鬧呼聲的房間,將不再留下小弟的足跡。唯過往在星夜無垠中學習到的知識,必教我畢生受用;而這段溫馨的回憶,也長存在我心中不滅……

唉,抒情的文字跟UCB的風格實在是格格不入……感謝的話語也不多說了,還祝大家前程萬里,在暢游學海的旅途得著平安和喜樂!


打字幕:
7)   貨幣人間 (Hilton)
9)   教育,為甚麼? (JipJip)
11) 點解334 (子麟)
16) 民主正本清源 (Ben)
17) 網絡大戰 (Jimmy)
19) 建國大業 (膠治)
23) 倫理學初探 (家榮)
25) 風起雲湧的北非革命2011 (區刀, George)
26) 甚麼是啟蒙 (Ben)
27) 晚清五大戰役 (肥幫)
28) 菜園村風雲 (家榮)
34) 聰明人的計算 (Helic)


P.S.  Thanks Adam for the patient maintenance of the webpage and valuable comments to our talks.

P.P.S. Some of the powerpoint of the talks and relevant materials can be downloaded here.

P.P.P.S. If anyone of you would like to organize some gatherings for UCBmates, please speak up and suggest some activities to do. We (excluding auknife) can always chat on the facebook page and update recent news if you want.

P.P.P.P.S. I just discover that I do not have some of your Facebook.... if you would love to, you may add me as friend in case you read this note. Thanks.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聰明人的計算

日期: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一日
地點: 中大 SHB 1021
講者: Helic
時間: 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

聰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學習來的呢?

歷史上有很多足智多謀的著名軍師,好比姜子牙、孫武、韓信、諸葛亮等,相傳他們運籌帷幄、料事如神,在戰場中行軍打仗,往往能料敵機先,並且克敵制勝。他們的許多事跡都為後人所傳誦,成為一時佳話。比方說,以下是韓信點兵的故事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有一次,韓信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嘩。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著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佈: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認為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逼近,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韓信能輕而易舉精確講出己方士兵的數目,固然令人欽佩。我們欣賞這些先賢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他們運用了甚麼巧妙的計算方法?我們能否透過學習這些計算方法,進而使自己在危機或難題面前,以學習的經驗補足,令我們足以「聰明」地應對呢?

是次講座,透過跟大家探討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講者將會引導大家進入聰明人的世界——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答案(answer),也不是題解(solution),探討聰明人看待一個智力難題的幾種基本切入方法(general method)。我們會發覺許多數學難題都可以簡化成一些典型的經典題目,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法門,也是萬變不離其中。

reference:
1, studyfreely之智力挑戰 的幾道難題:  小朋友齊賽跑海盜分寶石雞蛋撞地球
2, 有空的話,不妨挑戰facebook數學馬拉松的題目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探討香港的空氣污染與公共交通政策

日期: 二零一一年五月四日
地點: 中大 SHB 1021
講者: 阿全


空氣污染, 一個大家經常聽到、亦每天感受得到的問題
這些污染物從哪裡來的呢?

去年沙塵暴, 空氣污染指數破五百,
為何好像有時能見度更差、空氣感覺上更污濁的日子, 指數卻只有一百多?

為改善空氣和交通擠塞, 香港政府採用了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
巴士和小巴作為輔助及接駁的角色
十多年來, 又多次資助不同種類車輛更換新車
路上巴士少了, 幾十億計的錢用了, 但路面卻好像比以往更擠塞, 空氣亦沒改善多少,
私家車的數量卻逐年上升
有環團和政黨要求更換所有巴士成最新型號以減少污染。 這又能否解決問題呢?

借這個講座, 讓我們探討 這中間出了甚麼問題, 交通政策又可以怎樣改善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High-speed Railway Development in China


日期:二零一一年四月廿七日
地點: 中大SHB賤標1021室
講者: Jacky Lam

Outline:
1. The difficult birth of CRH (China Railway Highspeed): CRH vs Magnev
2. China Star: hope and disappointment
3. CRH: National shame or national pride?
4. Time makes hero: 'leaping development' by Liu during 08 Financial Crisis
5. Sidetrack: inter-city express (CRH6) vs metro
6. Another twist: Downfall of Liu, downgrade of speed
7. Finale: prospect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節目預告

藉口:本星期暫停一次,敬請留意。

實情:大個仔啦~去乜鬼野讀書會吖~有時間打AOC好過啦! :。)

再下星期與再再下星期已有講者,嚴重警告各位與會者切勿玩物喪志,應當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對第三十講的筆記/意見---Adam Fok

舉凡身體、思想、日常或私生活、個人資料、特殊癖好以至過去等等,都可以成為你的「私隱」。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你會選擇某些東西成為你的私隱,而某些東西你則大方讓人清楚知道?據講者柴狼指出,選擇的原因有兩種:aesthetic 以及strategic

私隱強調了「個人」的重要性,提供了「個人」一個只屬於他的空間,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方式。私隱與社會規範兩者之間有很微妙的關係:前者容許自由,使市民可以不在他人的批評與威脅下發展其個性,使社會裡的市民有了多樣性;後者建立社會的「共同性」如習俗與禁忌,或如透過「人言可畏」等方式,規範著個人的行為。兩者看似對立,但其實兩者有必要同時存在,它們對確保社會正常運作都有貢獻,前者保留了個人的個性,後者保留了社會的「個性」。

講者亦提到私隱、「冷漠」與「科技」的三角關係。科技減低了儲存資料的成本,提高了儲存資料的容量與擷取資料的速度,以及使物理上的距離不再是資料傳輸的限制。個人資料因而容易被永久保存,也可以很方便地被找尋得到(所謂「起底」)。現代人的「冷漠」使我們不再對生活在我們附近的陌生人有興趣。科技也「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彼此隔了一層「電子產品」的障礙,構成另一種「冷漠」。所以即使科技使個人資料易於暴露人前,人們也只會視它們為一堆無意義的數字與文字。不過,科技「就像有把在你頭上」一樣。假如你有「幸」成為「名人」──成為大眾注意對象的話,那麼你在互聯網上有意或無意遺留下來的個人資料會忽然變得很有「意義」。

「私隱」因為有其價值而可用作交易。例如,商業上的「機密」可以價值連城,明星的「私生活」可毁掉也可建立他們的星途,政府可以利用國民的資料進行更嚴格的社會控制以「保障國家安全」,我們一般市民也會透過「出賣」個人資料換取更高效率的網絡服務及免費玩意。(本人於對第十七講的意見有提及過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介紹一種講者沒有提到的「私隱」。我們總會出於利益、尊重對方的「身份地位」、自我保護等原因而隱瞞自身、別人、公司或團體的錯誤,於是犯錯者與錯誤本身於怯懦的保護下無法被公開及改正,形式一種可怕的「私隱」──「隱」去我們改正求公之心,「隱」去改正錯誤的最佳時機。最近讀劉賓雁的選集,提到「第二種忠誠」,現摘錄該文章的尾聲如下: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老實聽話、從無異議,這是一種忠誠,本人在個人利益上必須做出或大或小的犧牲,但比較安全、順當,一般不致招災惹禍;由於可愛,在仕途上還往往可以步步高升。

第二種忠誠,...就不大招人喜歡了,還要付出從自由、幸福直至生命這樣昂貴的代價。...」

「第二種忠誠」就是勇於發掘錯誤,向得勢貪腐者宣戰的氣魄。劉先生的報告文學裡詳細闡述活出第二種忠誠的人如何在光怪陸離的二十世紀中期共產黨治下的中國被整被批。更為可怕的是,還有第三種忠誠:

「...危險的是,當這一種生物已經很不景氣時,還會有第三種忠誠前來爭奪它和第一種忠誠所享有的陽光、水分和營養。它嬌嫩欲滴,嫵媚誘人,可愛度又勝過第一種忠誠一籌。只是它結出的果子卻常常是苦澀的,在一定氣候條件下,還有毒呢。...」

此文發表於1984年。時至今日,第二種忠誠依然受逼害,第三種忠誠還不停結出有毒的果子,而且還有惡化之勢。當我們熱衷於分享明星的私密照、於面書把玩你我他的近況往事之時,也想想你是不是助長這種可怕私隱的元凶。我自問不算有盡到責任,但至少我願意為自己寫下的批評性文章署名──雖然有人會認為匿名較安全,因為可以保障私隱。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由古典音樂到一般藝術

日期: 二零一一年四月13日
地點: 中大SHB賤標1021室
講者: 應定中
時間: 7:45pm

曾有人問我平時聽甚麼歌。 終於我答了一句「古典音樂」, 之後我嚇得自己整個人也打冷震。 其實, 令人感覺偽中產, 造作的藝術形式, 又何止古典音樂? 本人會簡介古典音樂的源流, 個人賞析音樂的心態; 以樂迷角度回答「何謂好的藝術」這個問題, 並討論諸如:

- 攝影, 繪畫, 中西文學, 電影, 建築, 音樂... 共同追求的是甚麼?
- 藝術有否高低之分?
- 怒插/衛護行為藝術等前衛藝術
- 分享你覺得「好正」的artist
- 珠玉在前, 創作已到達盡頭?
- 西九是否一個無聊的項目?
- etc.

參考連結:
巴赫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3 (1961年錄音)
Against Interpretation (Susan Sontag)
On Plot in Narrative (Edgar Allan Poe)
Theodor Adorno's Theory of Music and its Social Implication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On Privacy - 沒有牆的世界

日期:二零一一年四月六日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 Wolf

Quote:
「無論是虛擬的,實體的,還是心靈的圍牆,都應該拆除。廣闊無界的空間裡,眾生無異。」

我們又想保持私隱,又不斷自揭私隱
我們為何有意保有私隱?
我們何以有權保有私隱?
沒有私隱的世界,有甚麼問題?


是次Reading十分吸引,大家一定會看
1. Facebook
2. Google自己名字的 search result

較不吸引的Reading
3. The Politics of Privacy -James Rule, Douglas McAdam, Linda Stearns and David Uglow
4. Privacy and freedom - Alan Westin

對第廿八講的意見---Adam Fok

香港人早已被標籤為「靈活多變」的商業動物:在競爭激烈的商業活動中各出奇謀,在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中謀取先機。可是,就在市場被互相吞噬、股市忽上忽落之際,在香港的某個角落,還有鮮紅的有機蕃茄在陽光與月光下享受著成長的經歷,熱情的荔枝從大樹的樹蔭冒出來,希望吸引到冷酷帶刺蘆薈的視線。

他們的平凡生活隨著高鐵撥款成功、工程上馬而受到騷擾。菜園村的確如《明報》所言很特殊:它繼承了反高鐵的反抗情緒,帶出並深化香港與中國、地產商與小市民等矛盾,也暴露了關於城市規劃的問題。菜園村成為各方角力的舞台,當中有商業利益的計算、傳媒輿論與各方的公關技巧等。舞台的中央,據說有商業頭腦的村民,也有不知就裡、純樸的村民。從此,菜園村就有了藍帽子,有了鐵閘與鐵絲網,有了無個性的保安員,有了打樁機,有了頹垣敗瓦,但沒有了寧靜。

講者家榮分享了他的第一身抗爭經歷──從參與巡守隊到攀上打樁機作「公民抗命」,也介紹了村民的故事。他的分享突出了兩個年青人抗爭的集中點:公義與商業霸權。第一,他們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為等待搬村的居民爭取停止造成危險及騷擾的工程以及索取工程時間表讓村民有所準備。這些爭取是出於對居民的人道關懷,而人道關懷就是公義所在。當然,港鐵方面會認為他們阻礙施工──把工程時間表給他們,豈不是被他們摸盡了底?

第二個著眼點是抵抗香港城市生活的單一化:一樣的商場裡有一樣的大型連鎖店,一樣的戲院,一樣的明星表演,一樣的誘惑。我們的城市生活都是為商業霸權奉上祭品。小本及傳統生意難以突圍,創意工業不被重視。沒有商業價值的懷舊是落後──你可能不同意,因為大型商場偶爾或會有關於懷舊的佈置及宣傳;不過當推廣期一過,噱頭沒有了新奇感,他們就被無情地丟棄,被更炫眼誇張的佈置代替。年青人拒絕把自己「靈活多變」的特質浪費在商業戰場上,於是就在菜園村的廢墟上製作藝術品,以簡樸的素材體現村民口中的農村生活,以無奈的黑色幽默抒發被壓迫的情感。他們舉行音樂會,導賞團,與村民一起快樂野餐、分享生活,與無靈魂的鐵網與人牆造成強烈反差。

年青人為甚麼會參與這些抗爭?商業社會的競爭氛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猜疑,也許上一輩的香港人已經習以為常,他們接受了這是無可避免的後果,或者視之為一種好玩刺激的遊戲。年青人總帶著反叛與不認命的特質,菜園村就是他們眼中的樂土,使他們願意冒著刑事檢控的代價去做著自己享受及認為正義的事。他們不在乎別人認為他們騎劫教唆村民反抗,阻礙高鐵工程導致「經濟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因為他們知道,在香港,無人為不公義事情發聲的後果,就是任由不公義事情蔓延開去,卻被淹沒在圍繞資本的貪婪與自私之中。這是一種名叫沉默之罪。

我問講者有沒有下一個抗爭計劃的時候,他似乎沒有想過;他也謙稱自己不算很投入,只是一個巡守隊員。這是年青人的抗爭特點:自發、不需要太有組織性、著重主體與互相尊重、技巧生疏但會從錯誤中學習。他們會自己找一個舒服的位置,發揮所長。他們會遇到挫折:他們會被帶到警署問話,波叔被保安圍困之下被控毆打。老村民家中的燈泡彷彿帶著象徵意義一般被震跌然後破碎,然後我在破碎的玻璃裡看見這個景象:當高鐵落成之後,鮮紅的蕃茄會變成塗了過量口紅的厚唇,酒吧的四面牆永遠阻隔著陽光與月光,荔枝與蘆薈成為代名詞,他們在酒吧裡公然偷情。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偉大的發明:演化》

日期: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待議)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 Max Wong

當代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怎樣解釋生命之演化?
-- 自然選擇、性選擇、分子進化、生命起源、大滅絕... 
演化的思潮,怎樣影響當今的社會科學理論?
-- 進化心理學、社會達爾文主義...

Reference:
1.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好遺憾我未讀過此書,但達爾文的理論已被最新的bio及biochem修正,故可先讀其他書)
2. 方舟子, 《進化新解說》 (深入淺出的科普書,可在公共圖書館找到,作者值得留意)
3. Nick Lane,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較新的學術書,很深但很新奇,我會upload pdf上UCB網)
4. 張雷, 《進化心理學》 (作者為中大教授,更開了個相關的大通course)
5. Peter Dickens, "Social Darwinism : linking evolutionary thought to social theory" (不予置評)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第廿七講的借題發揮---Adam Fok

(我想,肥幫應該會喜歡這篇創作吧!如有機會我會繼續寫下去。)

歷史 序

你的冷眼
流下凝冰
劃破覆轍
留下血痕

它直插我的掌心
沒有融化
沒有昇華
只有墮落的裂縫

我把它吞下
撕心
斷腸
卻沒有恨

你我對望
交換著彷徨


歷史 一

「那兩道血痕並不是覆轍,」你糾正我的比喻,「它們是因死亡而活著的戰壕,是被熾熱的血沖刷的河床。血隨著時間流逝而凝固,幻化為各種靜態的英雄雕像與勳章,卻醞釀著動態的殺氣,為醜惡的人類預備著表演的舞台,迎接下一輪熾熱的血,墮入無止境的循環。」

「你的比喻很精彩,但不代表我的比喻有錯誤。比喻承載著作者的觀點。我把歷史比喻為你,並為你注入生命。你是一個猶豫不決的旁觀者,你的冷眼透著一種冷漠,也透著一種彷徨。我從你的外貌觀察歷史的痕跡,從你的凝冰之淚感受著歷史的苦痛。」

「你的比喻既褻瀆了本體,也褻瀆了喻體。歷史拒絕成為我的本體,我拒絕成為歷史的喻體。歷史不需要被愚蠢的人類捏造的任何比喻所簡化及解釋。我拒絕成為舉棋不定、以外貌嚇唬別人的傻瓜,我拒絕成為凝冰的量產機器──最重要的,是我拒絕成為人類。」

「你剛才為你的兩道血痕大放厥詞,亳無顧忌地運用比喻,把你的血痕比喻成血腥博物館。你褻瀆了人類為和平所流的血。」

「那不是比喻,而是事實。我清楚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品,用的正是你恩賜給我的冷眼。我的所謂主人,你需要我為你逐一描述它們嗎?」你步步進逼。

「你的凝冰為覆轍劃上血痕,警醒著人類不要再發動戰爭。這是我創造你的目的。」我歇斯底里,一手毁滅僅餘的神秘感。

「悲劇無時無刻正在發生,新的悲劇覆蓋舊的悲劇。舊悲劇被壓得面容扭曲,人類卻只看到他們呻吟著的可笑表情,以無情的笑話諷刺著他們。所以,你不要在我面前展示虛偽。」

你張開雙臂,赤裸的美麗胴體亳無保留地誘惑著我。「你的文字正正展現著你的虛偽。你的詩句忽略我的身體,引導讀者的視線到我的滑稽面孔與你的穿洞掌心,根本就是無聊透頂。讓我喚醒你的本性,快來擁抱我。我不是歷史,也不是人類,我是怪物,正如你的本性一樣。」


主客已經互換,我失去主導權。你把我撲倒在地,緊抱著我。你的心臟是戰鼓,雷鳴的鼓聲催動著殺氣,隔著你的乳房敲碎我封存著本性的厚牆。你咬著我的嘴唇以及舌頭,你失焦的冷眼在恥笑著我。滾燙的慾念隨著急促的呼吸輸送到臉上,把你的英雄雕像與勳章一一溶掉,血河重新流動,我的臉印上濃濃的血,成為寄存著亡魂的戰紋。

然而我沒有任何武器,連運用赤手空拳的權利也被剝奪。我的身體受制於你的身體──你的雙腳纏著我的雙腳,你的緊抱使我的皮膚逐漸發紫,雙手開始麻痺。只有那可憐的陽具自以為是無堅不摧的武器,在你的胯下無意義地昂首肅立著,一副顧盼自豪的模樣──那是我唯一能夠表現出剛被釋放的本性的工具。

「你愈來愈表現得像真正的歷史。」我用僅餘的理智,從喉頭擠出這十三個字。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菜園村風雲

日期: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地點:中大 SHB賤標1021室
講者:鄭家榮

概要
自二零零八年起,菜園村這個名字常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中,並和政治拉上了密切的關係。然而,不同媒體對菜園村的報道/導都不盡相同,究竟菜園村的實況是怎樣呢?本人近期親自走進了菜園村,藉着今次的聚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菜園村的親身經歷,並嘗試分析一下村民現時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整個菜園村運動所牽涉及的一些政治問題。

功課:

附件:
宣傳圖片一幅.感謝會員Melvin提供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對第廿六講的意見/筆記---Adam Fok

(Ben: 如我有詮釋錯誤請不吝指正,謝)

人若嚮往「啟蒙」,他必然會認為「蒙昧」是負面的。康德說啟蒙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諸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暗中預設了「蒙昧」的本質。至於如何啟蒙,他認為我們應該「獨立使用理性」。與康德相隔多年的福柯則指出要以「批判」的態度表現理性的不合理,以防啟蒙變成另一神話。

喜歡邏輯的朋友或會對這句陳述有興趣:「執著於啟蒙本身,啟蒙就成為一種蒙昧,必需予以啟蒙」。這句陳述指出若啟蒙是對的,那麼所有觀點──包括啟蒙本身──都不可能有立足之處。除非我們把「啟蒙」提升至絕對正確不容挑戰的地位,它就可超脫邏輯限制,但這樣做「啟蒙」則會拖著宗教的影子。

「啟蒙」也帶著「沒有終點」的迷茫感。這源自兩個面向:一是人類未知自己是否已經完全地把所有「蒙昧」打破,二是我們所謂「啟蒙」可能只是鐘擺循環往復的過程。講者提到一個很妙的說法:「猜不準的救贖」。

若把「啟蒙」放在現世,一個重要的「啟蒙」方向是「使人愈來愈擁有找尋幸福的人權,變得更自由、平等」。美國獨立宣言體現了這個目標:
我等之見解為,下述真理不證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原意為:擁有私人資產之權)。(Quoted from Wikipedia) 
(不過,黑人算是爭取到人權的日子卻是在此宣言發表約200年
於是這種精神成為「立足點」(不證自明),人民在有限的資源及人性的醜惡之下努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今天有尊嚴自由的生活,得著於祖先的犠牲。不過,當人過於自由,卻會造成空虛問題,沙特說「人是被詛咒而得到自由」,講者亦提到自由帶來的空虛是「啟蒙」的一種變質。所以「啟蒙」一路走來,並不是單純地奔向絕對自由,而是一邊走向自由,一邊找出有甚麼束縛是必需及破除,這也需要批判思考的幫助。

有些人喜歡自由,有些人喜歡束縛,人類的思想走向多樣化,可說是「啟蒙」的後果。福柯察覺到以上情況,認為我們不能以全面統一化的理論去處理對人類的理解。他也洞察了當統一化的理論客觀地看「人」,為人類的思想強加屬性時,其實這些理論也影響了「人」,會使他們的行為向該理論傾斜,進而強化了那些理論。這是社會科學學說對人類的束縛。所以,起碼有三種東西指導著我們的行動:自身理性、自然律則與社會習俗及學說。當我們放棄以全面化理論去看「人」,就會如福柯所說:「我們永遠都在起點徘徊」,這與「沒有終點」的啟蒙互相呼應。

有時會想,下一次重大的「啟蒙」會是甚麼?我有機會參與其中嗎?觀乎歷史,政治、宗教、科學觀都分別受到「啟蒙」的洗禮。這三者近況如何?政治方面,民主制度似乎屹立不倒;宗教方面,不管它受到甚麼挑戰,它始終有其自圓其說的能力;科學一方面會繼續改善人類生活的條件去創造下次啟蒙的可能,一方面修正我們的世界觀,增加人類了解自然的驕傲感。

我的信念裡,認為人類的同理心並不是一種蒙昧,所以我以喚醒同理心為目標,然後審視何者需要被「啟蒙」。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所希望的「啟蒙」是打破資本主義的囚牢。城市人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錢及私有財產,視工作為一場投入的競爭遊戲而不是生命的重心,也不會因為財產問題導致紛爭。他們得到幸福的方式並不是建築於別人的苦痛之上,而是會從幫助他人得到幸福,也不會擔心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受害。這是妙想天開嗎?假如先賢們想也不敢想,就沒有人生而平等不證自明的豪言壯語。我相信那是建基於人類對同伴的關懷,也相信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向這個目標邁進。




順道為中大的通識沙龍做宣傳:
報名
通識沙龍2010-11:「寫給當代的經典」 
GE Salon 2010-11: Classics for Today
2012年起,中文大學將推出一年級學生必修的「通識基礎課程」,讓同學循閱讀經典的門徑,與人文對話,探索美好人生與理想社會,與自然對話,走進科學與知識的世界。課程已適用於2010年起的中六入學生。
為配合課程發展,推動校內外閱讀經典的風氣,本學年通識沙龍繼續以「寫給當代的經典」為題,邀得專家學者主講,透過中西人文與科學經典,探討人類社會歷久常新的大問題,反思現現代人生與現代社會的境況。誠邀各位師生校友參加各次沙龍講座,一同體味經典世界的廣遠豐姿。
第八節 Session 8 
何謂啟蒙:從康德到傅柯 
講者 Speaker:劉國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系)
          Prof. Lau Kwok Ying (Dept. of Philosophy, CUHK)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日期 Date1 / 4 / 2011 (Fri) 
時間 Time7 - 9 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1號演講廳 
Venue: LT1, Science Centre, CUHK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士參加  Free admission,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