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教育,為甚麼?

講者: Lucia Lee
日期: 26th October, 2010
摘要:
 現今的香港實施普及教育,新一代的香港人普遍都接受最少九年的免費義務教育。我們作為香港新一代的知識份子,有否思考過自己的受教育的經歷,以致香港整個教育系統呢?教育是一個社會重要的組成部份,它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材。但教育會否有其他的意義?在功利主義的背後,教育還有其不能被取締之社會功能嗎?從古代到現在、從西方到東方,每一個時期都有學者為教育作出不同的定義,到底哪一樣才是恆久不變的教育價值?又或者,到底你心中的教育又是甚麼一會事?



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復燃燒的能源  


教育行政與政策:近年西方教育政策改革重點  


唐君毅與新亞精神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參考電影:
小孩不笨1(I Not Stupid)
小孩不笨2(I Not Stupid 2)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第八講的意見---Adam Fok

第八講是Max的「Dream: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see you」(此句出自G.E.M.的“睡公主”)。第一部份,Max介紹夢的學術知識,範疇覆蓋極廣,從睡眠知識到古今中西文化歷史藝術,以及提出釋夢的兩大人物。第二部份是講者本人對夢的研究經歷。

第一部份的資料十分豐富及多面向,作為學術性質的客觀性介紹實在不錯。但對於「釋夢」部分本人不太明白。從講者定下的閱讀材料,我會以為講者會以書中佛洛伊德為人釋夢的例子介紹他釋夢的一套。但可能講者想包羅多一點關於釋夢的知識,導致講者講解釋夢的深度不能滿足我對於釋夢方法的好奇心。我會覺得,學術知識部份如是,釋夢部份如是,講者可以捨棄一點廣度而加添一點深度。例如,釋夢可選佛洛伊德一套較詳盡介紹之,而不用多花時間在榮格上;關於聖女貞德及馬丁路德對夢的「解釋」是否有其歷史因素或以此作為手段?不過這可能是個人喜好問題,因為我不排除有與會者喜歡講者採用的模式。另外,有某些圖片的選擇不太與主題有關,某些圖片背後的故事也未必緊扣主題(例如講述伊底帕斯情結時不必把整個伊底帕斯故事介紹)。

另外容許我離題一下,說說我對閱讀材料選擇的意見。早前跟Helic等談過,閱讀材料可以不是書,可以是電影,漫畫,甚至可能是一些思想準備。需要花的時間最好不多,目的是希望與會者可以較短的時間對該講題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及大概的印象,使他們更易明白講演內容及討論時更容易有「養份」。有些講題其實未必需要「閱讀材料」,也希望未來的講員不會「為有閱讀材料而隨意定下閱讀材料」,以及閱讀材料必需對講演主題有強而直接的關係。

至於第二部份關於個人經驗,我認為選材方面不太好,導致講題有誤導成份。我個人是對「夢的研究經歷」抱有更大的期望,因為第一部份是歷史及生理等一些較資料客觀性的知識,而第二部份應該具有個人色彩,肯定沒有第二個Max可以講相同的東西。可惜,講者雖然有提到寫夢日記的習慣,但他分享個人的夢實在沒有甚麼看頭──至少我不會對講者曾經發過松鼠的夢有興趣。我相信總有些比較有趣的夢而又不會涉及講者不願公開的私隱吧!其他內容的表達方式也和第一部份沒有甚麼分別──都是客觀講述,鮮有主觀情感,原因可能是講者自己說過他是一個「感情不是很深刻」的人。

講者對夢的研究有夢中的時間,夢中的感官有沒有運作等,都是很「科學化」的研究;不知道講者有沒有從另一切入點去研究?例如,作為研究生的講者提到自己在夢中解決了研究上的問題,他又提到把自己幻化為論文包裏被送到G.E.M手中,那是否代表了講者自己在某方面的慾望?講題被定為「只能在夢看見你」,這個「你」斷不是那個背影是頹look正面是西裝的朋友吧?講者亦提過三個作夢的階段:惡夢,科幻與生活。為甚麼講者發的夢隨著成長,會從科幻轉移到生活?講者有沒有為了在夢中看見誰或經歷甚麼而刻意在日常生活將其入夢?成功與否?

另一個可以改善的地方,是講者對時間及台下觀眾反應的控制。講員可以在UCB經歷到的,是如何處理台下觀眾的突然發問及意見發表,是一個很好的練習。這是兩刄劍,講者處理得好可以令氣氛更好,但講者亦有機會因為觀眾的發問而被誤導及離開主題。不論怎樣,講員都是在主導地位,因為講員清楚知道講演的鋪排,最清楚正題及時間安排的也是講者自己。即使講員認為觀眾是「攪事」(其實是攪氣氛吧?),他大可以幽他一默後立刻回到正題。

這一篇意見語氣「重」了一點,希望Max原諒。理想的(學術)討論應該是一個互相抵礪切磋的地方。

其實夢吸引人的地方是甚麼?我覺得是它本身的神秘感及矛盾感。明明自己是睡在床上,但腦裡竟然有不是睡在床上的經歷,而且有時更是天馬行空超現實。夢比我們的幻想更來得真實,但說它真實又是荒唐。夢吸引了古今的人對它作出解釋,而解釋的方法又會與當時文化與科學認知有關。主題是夢,但其實重點是否在人?在學術性質資料的背後,人對夢的愛與恨是否更引人入勝?

我早前寫過,「夢境於我來說,是樂而忘返的真實私人空間。我夢蝶夢我夢蝶云云,是哲人自擾矣!」當然,自擾與自娛之間,並不一定有界線。

中期感想

作者: Helic Leung
致各位UCB交流會與會者,及有興趣於未來參與UCB的與會者:


經過接近三個月的經營蘊釀,本會逐漸發展成熟,與會人員穩定,也漸漸衍生出UCB自己的風格和精神面貌。很感激各位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參與,也深切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和參與。小弟碰巧今天心情挺佳,想寫一點關於UCB的感想。篇幅可能有點長,懶得看的話可以挑您認為有興趣的看。
我主要會談到3點:


甲) 關於UCB這交流平台


承區刀及Adam所言,星夜無垠學術交流會是屬於大家共享的平台,每個人都是主辦單位——雖然大家未必抱持這種心態,畢竟大部份人都害怕肩負些甚麼責任。不過,小弟作為與會者之一,必須申明的是,UCB是屬於大家共有的,並不是凌晨(和某些所謂「內黨」)經營的一門生意,大家有權成為講者,有權發表評論,有權修改網頁,有權出席也有權缺席。小弟極其量只是一個所謂的發起人,或召集人,或負責book房的。因此UCB的發展如何,並不單單取決於我,也不單單取決於講者,主要是取決於大家。
因此,UCB作為一個零成本不收費自行營運的交流平台,大家參與與否,以及有甚麼得著,一概只需向自己負責。我們每個人來UCB的聚會是為了甚麼,從UCB中可以得著甚麼,也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決定。對講者的話全盤接受,還是抱持批評心態,抑或發白日夢不去留心聽講,皆是每個與會者的自由。至於講者,打算透過(或利用)UCB向大家傳達某些甚麼訊息(或信念),或以此為手段來達到任何目的,也是講者的權利。與會者聽起來不爽,內心鼓噪,可以拂袖離去,也可以開聲批評指責——當然,能否保持恰當的禮儀則是個人修養的問題了。


總之,大家都是自由的。雖然我一再鼓勵大家出來講 talk,大家最終要不要出來講,也視乎大家的意願。固然,作為一個團體組織,UCB需要大家的支持,各人只顧慮各人自己的想法的話,是難以維繫下去的。不過,要是大家都不覺得維持下去是有需要的話,雖然可惜,但也就讓這個團體瓦解好了——又不是甚麼偉大王朝、企業或宗教信仰,犯不著為了維持下去而維持下去吧。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乙) 關於公開講演 和 學術交流


在我的角度而言,能夠站在人前說話總是好的。至少這機會對不少人來說是挺難得的,得著也可以是大的——的而且確曾有好一些講者多謝我給予他們這次機會。沒錯,UCB是一個觸發點,沒有這東西的話,大部份的人也沒勇氣自己聚眾演講或搞一場棟篤笑之類。不過,UCB是大家的,您們不用多謝我了,多謝您們自己吧。


我個人覺得,UCB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主要因為是互動的交流。雖然在直到目前為止的講會中,小弟自己其實沒有(或不覺得有)學到許多新知識——我指的是資料性的知識。主題上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已知或已想過的。但交流的好處,是可以從別人的思維中得到新的啟廸,可以重整自己已有的想法,這種得益可以是無窮無盡的。


學術嘛,香港學生嘛,一般都是坐在椅子聽書,和對著書本死讀爛讀的。即使跑進了學術界,也是自己困在實驗室/圖書館對住電腦死做爛做的。根本毋所謂交流。啊,您說甚麼學術Conference嘛,這個說起來就有氣——只是一堆夏蟲困起來語冰,說一堆說出來「外人」聽不明白的語言。甚至講者也不關心、不了解、不知道與會者是否聽得明白。這不是連大枱飯吹水也不如嗎?這是令我十分氣惱的。即使是informal如我自己每週出席一次的theory lunch,我也很沮喪自己十居其九聽不明白他們在說甚麼。雖然是因為我自己蠢,但在身邊的教授都點頭鼓掌之時,我還是十分氣惱——為甚麼學院的Conference總是這樣?據我老細所言,一個好的講者應該有把最難懂的東西「給媽媽講明白」的能力,不過當教授的,幾乎十居其九都沒法把自己明白的、自以為trivial的事物,跟「教授以外的人」講明白。這還真是教授的悲哀!(當然,不是每個教授都是如此的)


因此,我覺得一個講者講talk,如果聽眾自己覺得沒有興趣或者本身眼訓甚麼的,因而不留心或者睡著了或者做自己的事,這不是講者的問題——講者(或當老師的)也不應該介意及耿耿於懷。但如果聽眾極其留心、無比專注,或者至少起初企圖這樣做,還是沒法明白講者所說的,或者抓不到講演的主題重心,這就是講者的失敗。或許我自己對講者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或許我實在太討厭(卻經常遇到)聽一個talk聽完啥也不明白,卻耗盡了精神力兼無限沮喪的感覺。當然,有些題目要給媽媽講明白的難度是銀河大宇宙級的(例如quantum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不過要是題目是任君選擇的情況下,您還是挑一個自己能力範圍內無法將別人講明白的話題,則是閣下自己的問題。


既然,演說能力、技巧以至熱情,皆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的。至少希望大家挑題目、精選內容和挑reference reading的時候,可以就自己能否符合預期這件事上,稍稍在意一下。


不過,作為星夜無垠、廣闊無邊的學術交流,自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至少目前UCB的精神似乎是這樣。如Core所言,不管一個怎樣的人講怎樣的東西,都總有可以得到啟發的地方。作為受眾,能夠認真聽講,並且給予回應,自然是值得鼓勵的。畢竟,我猜大家也是喜歡這個地方,這個交流會對大家有一定的意義,才會一直參加的吧。


丙) 關於之前的8次講演的感想


基於時間、興趣和心力不足,我不打算像adam和max般逐一給予意見了。在這篇文章中,小弟一口氣把之前8次講話的感想集中融合起來,重點集中在內容上、中心思想上而不是形式上或講者的演譯上。或者您也可以當下文是這8個talk的一段小結,又或者是一篇借題發揮的抒情文。之前8位講者要是對小弟的意見有興趣的話,就自行聯絡小弟詳細討論吧。


主題一覽  (1) 槍病鋼  (2) 啟蒙  (3) 孤寒  (4) 外星人  (5) 層壓式  (6) 民主  (7) 貨幣   (8) 夢    ~~> [9] 教育


一切文明(或人文活動)是從糧食生產開始的,這是所謂人類的生計。


人類整體合起來,其實就好像一個整全的生物一樣,它也要生存,它要生產糧食,然後繁衍。就好像一棵樹要生出根和葉,吸收泥土的水和養份,進行光合作用。人類社會也一樣。


但起始的人類社會是很簡單的,簡單得似乎談不上有甚麼意識形態——至少沒有存在太多的意識形態。就好像植物一樣,沒有腦袋,沒有神經細胞,卻能夠生存。而一些高智慧一點的動物,演化出腦袋,可以思想,也能夠依靠本能和經驗作出支持自己生存的判斷(例如知道冬眠前要積蓄足夠糧食)。可是,在生存能力的層面上,我沒理由說動物比植物有更高的生存能力的。人類文明也一樣,充滿著生命力,卻沒法說那一個文明有更多的生命力。也沒法說人類本身比大自然有更多的生命力。


而後來,彷如生物的多樣性,人類文明也演化出多樣性,而且大幅地影響物質世界來。尤其是現代,人類的力量足以令礦物堆砌出來的礦物(機械)架設起別的礦物,從而使一些奇怪形狀的石頭覆蓋著地球其中一些面積(城巿或或諸如此類),而人類就在這些洞穴中聚居起來。這是人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物質世界,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我個人稱之為科技。這種改造即便不能稱之為偉大,至少是十分厲害的吧。


不過,單是能改造物質世界的科技不是影響人類文明演化的核心因素(至少在我看來不是)。核心因素是能影響人心的東西。能影響人的意願的東西。記得嗎?人發展科技本身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有怎樣的欲望和需要,就有怎樣的科技發展,從而對世界做成怎樣的改變。於是,駕御了人心所向,就等同駕御了世界未來的演化方向。


要是有一種彷似能夠大幅地駕御物質移動的機械一樣的東西,能夠大幅地駕御人心移動的話,那東西就掌管著(至少有一定的範圍和程度內)人類文明演化的進程。我尚且稱呼這東西為系統。


系統這東西老早就有了。農業是一個系統,貨幣是一個系統,學術界是一個系統,政治制度又是一個系統。不過這些系統是籐纏瓜、瓜纏籐般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說穿了稱之為同一個系統也不為過。不過為了方便的緣故,就像我們把人體體內的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分開來說一樣,我們還是習慣於把它們區分開來,我們還會為這些系統安插一些所謂社會功能。其實沒有功能,以至有破壞沒建設的系統比比皆是,他們之所以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他們仍然有存在的條件罷了。


然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我們的注意力可能只集中在其中一些系統上。我們未必會時時刻刻會憶起農業系統的重要,但我們還是身處在系統當中——我們是農業系統的end-product,我們卻沒有協作進行生產糧食的工作。我們以為自己目前做的工作是重要的;或者不以為重要,不過還得去做——為了自身的存活,也是為了系統的存活。


有些系統我們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不意識到其存在,還是被其掌管操控:貨幣系統就是其中一例。我們都在被逼參與不公平的遊戲。別人有的是無限金,我們的金總是在扁值,我們生產的貨物就這樣被那些可以任印銀紙的傢伙用「不值錢」的錢買去,然後我們又用這些「不值錢」的錢,超級廉價地買來農夫生產的食物填飽肚子。這種現象我們看起來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易,我們稱之為剝削,從上而下,金字塔式一層層的剝削。而因為能支撐系統維持下去的人掌有權力,兼且是既得利益者,所以貨幣系統目前仍然維持下去。


歷史上這不是新鮮的事情。其他很多的系統其實也是這樣。一開始中東地區的人擁有豐富的五穀和豬牛羊這些動植物資源,加上橫向地軸的優勢,把食物和科技傳到歐亞大陸各處。從起跑速度上就已經落後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被槍炮、病菌、鋼鐵屠宰,也不是難以想象的結果。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就像高科技的外星人突然降臨,頃刻就能征服地球一樣——其實這種懼怕被征服的思維也源於人類自己潛在渴求征服別人的野心。


可是,作為個別的人,我們不會經常論及歷史的發展,儘管美洲新大陸當年死了95%的人,Uncle Sam跟大家吹牛說美國的和平發展史,我們慈悲仁愛的情感不會讓我們為印第安人遭遇的不幸和屠宰,而流下同情之淚,又或者大大的震怒譴責。另一邊廂,我們會悼念菲律賓遇難的同胞,或者年年手持燭光高呼平反六四。有時我們的眼淚可以很廉價,看愛情小說也可以掉兩滴,有些時候卻可以無比矜貴。正如一個孤寒的人就算平日如何節衣縮食,看到心愛的數學書或哲學書,還是會狠下心腸大批大批的買下來。我們會選擇投放巨量的金錢、時間和心力,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上。不因為它們特別重要,只因為那是我們自己關心的事情。至於我們關心些甚麼事情,或許沒有甚麼普遍法則:可以是相當隨機性的。不過,很大程度而言,個人還是會理所當然地受到身處的環境影響。


而所謂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所謂「身邊環境」的核心所在。


在Hydra哥拜訪層壓式推銷公司的冒險,我們可以看到外在環境和氣氛,壓榨人心的魔力。英勇堅貞如Hydra哥,不用「叫埋阿叔一齊走」這種影響別人的招數,單憑自己的力量也一時難以脫離。更何況已經中了伏簽了字的人,一失足就泥足深陷,錯了一次就只可以再錯下去。你可以選擇脫離,但是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同理,有些系統植根於社會,到一個牢不可破的地步。比方說我們一出生就是國家的子民,或城巿的公民,或貨幣系統的使用者,或農業系統的out-product,或自由經濟巿場的消費者,或教育制度的受眾——天啊,我們才沒有簽字哩!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與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單有所謂「民主」的政治權利也不見得有多大作用。重點是當我們懂得思考的時候已經泥足深陷了。現在打算改變一切嗎?要回歸初始自然狀態獨居嗎?要放棄的實在太多。我們已經被寵壞了,我們已經過份依賴系統,我們不捨得撕碎銀包裡的金錢,也沒有在荒島求生的能力。在許多系統沒有誕生之前,那曾經是人類的本能,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不能回頭了。
很多時候,一些比較基層的東西孕育了一些比較複雜的東西,那比較複雜的東西可以換過來主宰基層東西的命運。比方說,一群民眾推舉了一個人當他們的王,讓他來治理他們,為的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但這個王上台之後,很可能就會首先在意自己的利益,殘民以自肥,違背了人民起初的意願。同理,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破壞大自然。人類建立了某些意識形態,或者系統,在那些奠基者都死翹翹之後,人類依然被那些意識形態和系統所主宰。


對比起層壓式推銷,生而有之的系統才是更絕頂的不平等條約。


神奇的是,我們許多時候都沒有這個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覺得那是問題。正如1984, 美麗新世界 和 盛世中國2013 中描述的情況一樣,大家不覺得那有甚麼問題。如此一來,想深一層,其實這是不是不算甚麼問題了呢?如果大家都不覺得有問題,為甚麼仍然需要在意那個問題?會不會覺得有問題本身,已經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呢?


所謂啟蒙,就是由覺得有問題(或蒙昧)開始,去重新審視既有的價值。沒錯,這所謂「既有價值」即使不是與生俱來,也是生而有之的,我們一出生就是中國人,我們一出生就應持守孝悌忠信禮義廉,還有沒懂事就要被「免費強逼」讀書考試,成績好就一定要考大學——有誰會考7A2B不去拔尖走去報考消防員?即使熱愛巴士如李俊康同學,他還不是進了馬料水讀QFN而不是投身九巴行列服務工作嗎?


我們天生就有不少既有價值,我們童年少年時又被貫輸一些既有價值,在我們還沒聽過「批判思考」這四個字之前就已經植根在我們思維深處。它們根深柢固到一個地步,大部份人窮一生也不會去質疑這些價值的對錯真假。到底它們是對的呢?是錯的呢?是真的呢?是假的呢?是沒有所謂對錯的呢?是沒有弄不清真假的呢?又或者,我們管它是對是錯是真是假來幹甚麼呢?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計,自己的前途,自己和喜歡的人能否得到幸福,以至股票的升跌,公屋的派位,孩子能否進名校,英超冠軍是曼聯還是利勿浦……我們有很多要關心的事,一些將來不確定而令人擔心的事情。我們為甚麼要無聊得去觸碰過去已經築好了的城牆,那至今為止仍然堅固地抵擋外來洶湧的洪水,捍衛我們的心靈的城牆,我們為甚麼要無聊得自己在安穩的城內拿鎚子把它打塌呢?


到底,大家是相信啟蒙之後會變得更「好」才啟蒙的(P.S. 甚麼是好?),還是覺得不管怎樣都「應該」知道一下真相才啟蒙的(P.S. 甚麼是應該?),還是純粹自己「喜歡」啟蒙所以啟蒙的(P.S. 甚麼是喜歡?)?


作為一個讀科學出身,「理應」對萬事萬物抱有好奇心和懷疑態度的理科生,實在沒有辦法理清啟蒙的必要,更加沒有辦法理清啟蒙別人的動因。要是宴會中的各位都不知道密封的屋子失火了,大家依舊享受著歡喜快樂,為甚麼我還需要大聲吶喊?管它是對是錯,是真是假,反正時日無多,痛痛快快的發一場美夢不是更有意思嗎?如果殘酷的生活換成了一場清明夢(Lucid dream),就這樣一直讓場景任自己擺佈地發夢下去有甚麼不可以?


以上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還得不出能夠說服自己、感覺良好的答案。而這些問題甚至直接影響到我對於未來自己身份和價值觀的定位,以及諸如前途和生活態度和終極理想的取向。這也一定程度地干擾著自己目前的日常生活,畢竟人的行為反映人內心的想法。不過我很珍惜這種胡思亂想的階段,是苦惱,是困頓,也是享受。這是青春的標誌。


本來無意寫如此長的篇幅,不過把所有講題沉澱過後,隨興而發,一不小心就成了這麼一篇累贅的感想分享。我個人喜歡胡思亂想,行文缺乏嚴謹的組織格構,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再放肆下去的話,多寫三五七萬字也是可能的。不過還是算了吧。大家學習和工作已經夠煩夠忙了,能抽空出席UCB已經十分難得,沒道理再讓大家被小弟自我膨脹的發嚕嗦所轟炸了吧。


期待下一次跟大家的會面。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對第一至七講意見---Max Wong

1. Helic: 很好的榜樣。你作為口才卓越的表演愛好者,自己講的表現總比往後於別人的講題之中插嘴的好。雖然主要資料只來自一本書,結構卻完整得很,令人了解到其主旨:西方文明有客觀優勢。很喜歡你講解時比較具體,例如畫地圖等,正是我們希望令一些新手容易理解的手段。很不喜歡你講講下加入一些電子遊戲的元素,令一部分聽眾在笑時另一部分人聽不明白。你在處理氣氛方面很落力,以致討論時大家都很乖。

2. 區刀: 你的名氣大得連我的中同都不來不可。你的例證很生動,尤其是講何謂理性等話題之時。又一起解讀康德,對其他沒耐性的聽眾來說是有益的。PPT清楚得很。你設計的互動環節,很吸引,氣氛佳,亦有抽水意味。至於我自己沒參與舉手,皆因那些問題在表示主旨有餘,題目之邏輯細節卻未必講得通。講到底我自己是覺得那些事情接受與否都沒所謂,覺得人當學習了許多知識,例如歷史地理,對世界了解多了,就得多事也像見慣似的,沒必要不接受。最後就獨立思考等話題而言的分組討論很熱烈,看來激起了不少人的興趣。

3. Adam: 我特別對你的講題有感覺,因為我們皆是節儉之士。雖然我未能做到你般節省,我的消費卻和你(和林永聰)屬同一個order。很多沒必要的東西的確無理由為它花費,而我在高消費的場合之中只好用沒所謂的心態來行事。可惜別人未必明白。即使了解我們如此判斷的因由,卻不能理解當中的心情及難處,更莫說要改變其他人。在這次讀書會中出現一些表達個人經歷及想法為主的講題是不錯的選擇,幸而當時慣以幽默,氣氛不差。若有更多志氣相投之士和應,極端的想法便更能突出。

4. 肥幫: 具智慧外星人的定義為二足人型生命體,這樣我不能接受,乃一敗筆。除此之外,多數話題都有水準,又講得使人入神,釋放霸氣。素知肥幫你知識不淺,雖然這話題我本就有興趣,你卻能提供更多歷史及新聞報導作補充。效果不錯。只是很多知識對我來說屢見不鮮,不知普遍人能否有所得著。至討論階段,已無等待探討之話題,話題隨即飛至萬里之遠,連量子電腦等都被談及。總之這是完整的講座之餘帶有隨便的氣氛。

5. Hydra哥: 你在北京好嗎?你的講題的確包含了學以致用的理論及真真實實的經歷!層壓式我未接觸過,但我有接觸過直銷的類似經歷,而且未遇過惡人以致我能全身而退。因此,這等事件對我來說並不新鮮。聽你講的故事,全神得很。你表達了一個信息:新加入這生意的普遍人都將遭惡果,欲令身邊眼前人別碰上。然而,當我們了解到整件事的細節後,作為外人,還能做甚麼呢?看來當日討論未果。

6. Clare: 容我在此罪過,因你在講完三本書後,便是照書讀的政治哲學內容,使我不忍要跟中同一談當中細節。我覺得這是演繹方式的問題,與選材無關,始終有不少聽眾是不懂的。三本書的確有趣,然則我只看過一本,感受到讀書會中若不看完全書,耐何要承受一點兒劇透。不喜的地方還有事後討論,雖然作為講者的你不能擔起主導討論的角色(被群雄滔滔不絕之意見嚇得花容失色!?),但是其他人自有自的發表才最難受:每人各自抛出一些意見出來,可能一時講台灣,一時美國,下一個講日本,與上一位發表的話題有關聯,但與前N位發表者已失去關係,令討論脫離主題。好處是能飽覽眾人知識,討厭的卻是研討完後無更深遠的見解,彷彿在主題上沒有得著。

7. 薯條: 很大陣丈的一次。絕對不壞,但失去了我喜愛的隨便的氣氛。薯兄是否如此高人,我認為不中亦不遠矣(兄台之大名及事跡,我三年已聽過,始終我也是搞天問的),但由Helic之口出來總不免帶點誇張。(希望Helic別介意~) 前半部講錢的由來,講經濟,令本來只懂皮毛的我可藉此重新整理一下。而我所得的主題是:利息令有人破產。後半部,大伙兒都說是陰謀論。我明白這是出於該參考書的,把眾多歷史事件說出來,看來有所關連,卻聽得我不暢快,很有炒作意味。

8. 我自己的主題也剛講完了。看來當時的討論不錯,人少少,討論可以更集中,頗有成果。如此成功仍運氣也。至於講座部分過分擁長,只屬選材及匯報問題,不能突顯主題。到底我們多次讀書會中還有甚麼共通的問題呢?

萬分期待下一次講題及講者!

Max

第七講意見---Adam Fok

第七講是袁曉桐先生的「貨幣人間」。講座約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講者以深入淺出的手法介紹現今貨幣的製造方式,國債現金與借貸的關係,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利息之惡以及紙幣如何從金銀本位轉移至「法定貨幣」制度等。第二部份則是以「貨幣戰爭」一書為主要藍本,介紹銀行家族操控政府及經濟,美國總統因反抗銀行家而遇刺,某各大戰爭源於背後的銀行家等「陰謀論」。

無庸置疑,講者的準備非常充足,報表的製作亦非常專業(那是歸功於講者背後的男人Jimmy Ko吧?),絕對不是我和區刀的山寨報表所能比擬的。講者在沒有講稿在手的情況下講演了兩小時多的內容,絕對不簡單。UCB只是區區一個自發交流會,但竟然有講者專業認真至此程度,質素可媲美新商品發佈會,實在榮幸之至。

假如有與會者一廂情願接受該陰謀論是真確的話,那是他們沒有留心Hilton一再指出他只是說出「解釋現狀的可能性」;他由始至終並沒有斷言他的邏輯推論是絕對正確。我看待陰謀論至少有三個面向:戲劇性,邏輯性及真確性。戲劇性方面,當然是這個陰謀論有沒有「看頭」──如果沒有甚麼有趣的地方,沒有新思維及創意在其中,我認為它不能稱之為「陰謀論」;邏輯性方面,就是合理性,如起因過程及結果是否合情理,以及推論有沒有犯邏輯謬誤;真確性是邏輯性的延伸,就是陰謀論中發生的事件到底是否真實發生過。當我們有傾向相信某陰謀論的話,自然就要在真確性及邏輯性上下研究功夫,這就是以學術嚴謹性去為「陰謀論」升格為史實。我們不能夠因為講者指出本講目的不在學術考證而不用搬出學術嚴謹性;我們不應受講者的定調影響我們對陰謀論的看法,當然如果陰謀論真確性存疑,批評的對象不是講者而是陰謀論本身。

另一方面,我估計Hilton本人認為「銀行家控制世界論」有一定程度的參考性,否則他不會花大篇幅去介紹之,例如Jimmy以炫目的時間線表示美國某幾屆總統關於貨幣的政策。我認為,如果講者想增加可信性的話,應該要指出他們遇刺的可能其他理由,為甚麼其他理由沒有那麼充分;那條時間線給我的感覺是「資訊不全面」,而資訊不全面可能導致錯誤的推論。不過話說回頭,當然那視乎講者的目的何在。如果目的不在論證,那自然不是問題了。

然而陰謀論有它的實在意義──如Hydra所說,它刺激思考,為事件提供多一個面向去觀察。至少這條時間線引起了我對歷代遇刺總統原因的興趣,「銀行家掌控古往今來一切」使區刀於思考其可能性時提出了可能問題所在。

我認為,現在美元貶值,美國逼人民幣升值,都是值得講者提及的內容,尤其是它們切合現今的時勢。我相信講者花了長時間鑽研貨幣系統,會對這時勢有獨特的見解。它們可能比某些不知真確性的陰謀論來得更實在。稍遠一點的如統一歐洲貨幣對歐洲及世界的影響,金融風暴及海嘯的異同等都是有趣的課題。

我們知道自己的金錢會因為現今的貨幣系統而不斷貶值後反應會是怎樣?感到貨幣系統的荒謬而憤怒?我們若會因此學習投資知識去保值,又如何確保「跑贏大市」?人們在投資的過程中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奴隸?我們「投資」,是為了保值,還是因為有擁有更多金錢的慾望?如果貶值的速度不會影響我們的基本生活,那我們是否有必要投資?

Hilton的講演內容實在豐富,使不諳經濟財經的與會者如我大開眼界之餘,也使我們更有興趣去發掘貨幣的故事。現今的香港,一方面有基層受財團剝削成為金錢的奴隸,一方面有投資者受股市牽動情緒,成為股票的奴隸。最近有樓價上升,通脹壓力等等,帶出種種問題,不禁令人反思金錢的本質是善是惡。不論怎樣,現今世界,貨幣與人間已經不可分割;我們難以抵受金錢帶來的誘惑,仇恨及滿足感;即使我以「孤寒」來對抗之,也是徒勞無功,還經常受到朋友間的恥笑。

關於”於講者完成講演後回應”

作者: Auknife
那一邊廂,個人認為“於講者完成講演後回應”是聽眾應做的事吧。到現時為止,除了做下期預告的人外,不是講者而出來說點什麽的人只有helic,gerund和我。而這是不夠的。別忘了人人都是主辦單位(網頁是可以改的,不用客氣)。


用1984的語言來說,就是我不希望UCB出現“內黨”(Inner Party)。


作者: Adam Fok
ucb固然鼓勵與會者多參與其中,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因為與會者沒有發表意見而認定他們是outer party(同樣道理,我們不能因為有些人比較活躍而稱他們為inner party),每人性格不同,對該講題的感受不同,參與ucb的目的,想從ucb得到的東西也會不同。我會認為,每一次講座都只有兩類人:講員及聽眾,沒有所謂高級聽眾,活躍聽眾,沉默聽眾。


我猜想區刀的用意是,較沉默的與會者不要因為有部份人表現比較活躍而覺得自己給排除其外,表現較活躍者也不應該因自己參與度大而有所謂「走進權力核心」的想法。聽眾是平等的,假如連這個小小的ucb也有權力架構出現的話,會令人失望吧!


另外,留意的是”於講者完成講演後立即回應”只是多種途徑之一。例如我會喜歡事後寫文回應,因為思考會較全面,也有與會者較喜歡私下與講員討論表見。我認為區刀指出的是大家不用因為只見到helic,gerund和他會做這個「立即回應」的行為而認定他們才有「資格」去做。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人人都是主辦單位。


作者: Gerund Cheung
其實我覺得唔主動出黎講,或者出黎問,唔怪得大家,因為我們大學的氣氛來就是如此(當然我遇某d系竟然例外令我有d興奮,例如文研。)本地大學其中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令大家好忙做好多野,但其實又不等於讓我們認識多了,反而看得太多太仔細,回到最基本的學科哲學問題我們不懂得答,不懂得問。這也當然是黎緊的課題可能一部份吧。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只能在夢看見你... Dream: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see you

講者: Max Wong
日期: 19th October, 2010
摘要:

這是關於夢經驗的課題。學術話題包括由神話時代,至今由弗洛伊德開創的心理學專題等。為何要聽阿Max講的夢專題?原因有三:阿Max能夠記住夢的細節,與友人們相較之下彷彿更為詳盡;阿Max曾寫過一系列的夢日記,以及做過少量夢的實驗;阿Max對夢有這麼可愛的理解,不是不來聽吧?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對第七講意見---Hydra Ng

看了大家的回應我也忍不住想加兩筆。
區刀真是我生平僅見的陰謀論者,這樣說吧,我也愛陰謀論,但不是為了証明陰謀論有多合理,而是為了刺激思考。
想想看,陰謀論的根本就是大膽假設事件背後另有原因,原因對錯還有待証明,但至少能提供新的觀點。
當然,我並不同意隨便接納未有考証的陰謀論,但同樣隨便拒絕未有考証的陰謀論也不可取。

依在下的一點點觀察,與會相當大部人都很兩極化﹕同意該陰謀論或反對該陰謀論。事實真的如此非正則反嗎? 我認為不是。細拆之下,其實陰謀論還有分為「是否在暗中另有的掌權人」及「掌權人是誰」二個問題,大家不一定要同時同意或反對二個問題的。我非常鼓勵大家 細拆問題,那麼可以提供相當多的新觀點。

就「貨幣人間」而言吧,我和區刀同樣非常同意「掌權的人都在暗中」,原因是仇富意識﹕理想的社會中財富是不斷流動的,有錢人會被新一代有才能者取代,那人才有進步的動力。問題是我們好像沒有聽過美國的發債人有甚麼被取代之類的,而且也沒有針對錢行家的敵意行為(例如以身為錢行家/放貸人為恥、針對錢行家的暴力/杯葛行動),大眾的要求都是對政府而言的。集合以上兩點,我的理解是「掌權的人都在暗中」,大眾看不到真正的掌權人才把矛頭都指向政府。(李家誠比起來就差得遠了,要光宗耀祖要出名嘛,那就搞得成了仇富排行第一名)

但我不同意講座中(也可說是貨幣戰爭中)提到該2大家族掌握世界經濟的說法。原因很簡單﹕貨幣戰爭可是一本中國暢銷書呀! 那些家族如果真的那麼懂用權謀手段又懂轁光養晦,哪會容得貨幣戰爭賣了這樣多年! 中國人很易搞,賄賂一到手書商不會再出版,書店都會拿它下貨架。而事實証明貨幣戰爭賣了這些年都沒事,很有理由相信該2大家族現今不都不再是「在暗中的掌權人」了,姑勿論他們當年是否輝煌過。

另外,我認為以學術界對「邏輯理性」的嚴格要求對待歷史我想大概不會有錯。任何單獨事件可以發生都需要有背後相配合的因素,其之間都有邏輯存在。
單獨事件可以是由於少數人的瘋狂而引發,但單獨事件是不可能改變大局的﹕

1.「斐迪南大公被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合理推論。王儲被殺會引起兩國緊張沒錯,但兩國緊張一定會開戰嗎? 刺殺後奧匈帝國要求塞國交出兇手及割地賠償,如果奧匈帝國本身積弱或無意向東擴張,戰爭根本打不成。薩拉熱窩事件只是個借口。
2. 日本侵華並無全盤計劃,而是軍方各部一連串誤會的結果」人有把事件以自己意願為方向解釋的本能,一個軍方那麼大,發生單一誤會是巧合,同時發生一連串誤會就是有意為之了。
3. 再一個近日親身感受的例子﹕釣魚台。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看過中國對日本態度是那麼強勢的。以前是釣魚台被日本人插旗了,中國還要鎮壓反日示威浪潮﹔現在中國漁船被日本扣了,中國就拘捕三個日本人,寸步不讓,示威也不鎮壓。如果大家有看「槍炮病菌&鋼鐵」就會接觸到「歷史實驗」這一概念﹕同是中國&日本,同是釣魚台,在不同國力等背後因素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結果。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檢視歷史時再嚴格的「邏輯理性」也不為過。

Hydra

對第七講意見---Auknife

還在寫對“只要人仍信奉金錢, 人只會繼續自困”的回應。

(只有Adam一人寫感想不太好)
不過話說回來,請問各位是否相信這套“銀行家掌控古往今來一切”的說法?

我聽到幾個回應。不相信的朋友拋出“陰謀論”三個字了事;相信的朋友一口咬定這是拒絕接受陌生說法的表現而已。通通都是沒意思說法。

既然薯條已經指出本講目的不在學術考證,而是提供一個解釋現狀的可能性,再以學術界對“理論”的嚴格要求檢視實屬牛頭不搭馬嘴。因此雖然貨幣戰爭這本書在關鍵處往往沒有提供資料來源(不要被每章的參考書目騙了。當中大部份都是二手來源,亦有不少來自同一本書),也不屬批評的對象。

這麼說,要討論這個“解釋現狀的可能性”就只能用討論小說的方法,看當中的情節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資料是否充分以作判斷。

這不就是將這個“解釋現狀的可能性”降低至小說級數?不是降低,而是由於本身以“不談證據”為前提,這本來就是小說級數,也可說是宗教級數。若被反問“你沒有證據說不存在這種可能性”,根本不用回應。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自相矛盾了。(題外話:同樣地,面對質疑你的世界觀的懷疑論者,根本不須說話。反正你的回應也是虛的。他再回應就是自相矛盾了。)(真夠無賴)

繞了一個大圈,入正題,看看這個故事。
個人覺得有問題的部份很普通

1. 以家族為機構骨幹固然能減少改變的可能,但不確保家族生意的穩定
2. 銀行聯手做這樣那樣,但各家銀行真能永久結盟嗎?
3. 馬後炮。事後看來是設計好的結果不排除是純粹的運氣
4. 其實一個太大的機構根本無法知道三,四層下的分支在幹什麼;全方位的控制實在不可行
5. 爲什麽同類事件沒有在中國發生?是否表示銀行越滾越大並非想當然的結果?
6. 對理性過於樂觀(完全不像我會說的話)。歷史上無數領導人因為發細路脾氣而做白癡行為(例:日本侵華並無全盤計劃,而是軍方各部一連串誤會的結果;文革怎樣看也不像與銀行有關,若有人能補充之間的細節,我會佩服你的),並非可計算的範圍。

這六點都是個人完全不懂的,亦非要求大家回答。只是希望大家要批評得具體一點,回應批評同樣要具體一點。

不過個人倒是非常同意“掌權的人都在暗中”這種想法。

有關“被隱瞞的真相”,有幾本很值得看的書 / 網,雖然各自“值得看”的原因大大不同
1. Foucault Pendulum 傅科擺 (da Vinci Code 或其他Dan Brown系列與之一比,垃圾都不如)
2. 天之鏡,上帝的指紋
3. The Flat Earth Society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第六講意見---Adam Fok

UCB第六講是Clare的「為何要民主?」。她先借助三本政治小說:「美麗新世界」「1984」及「盛世」講述獨裁社會政治,然後講述民主制度的基本信念及利與弊。例如,在民主制度的弊處方面,她引用盧梭所說「選民在選舉結束後淪為奴隸」。她亦有提到其他政治制度,如哲人王,仁慈的獨裁者等等。透過以上種種,她希望我們反思:追求民主,是我們因為真切擁護民主制度的信念,還是因為民主已經給奉為真理而我們盲目追隨?

她在嘗試從那三本小說歸納出獨裁社會的特徵時,因為避免「劇透」而無法詳盡地介紹,故只有蜻蜓點水式的描述。我認為講者不必多慮,如介紹小說所建講的世界觀及秩序時可詳盡一點,以及可透露一些可反映獨裁社會的情節。她指出那三本小說的寫作時代背景:工業革命,二戰及「和平崛起」的中國,那麼小說建構的世界觀如何對該時代背景作出諷刺及反省?小說中的荒誕場景也是值得分享的,例如1984中的”Two-minute hate” 以及歷史改寫。

雖然那三本小說都盡數獨裁社會的不是,但講者並非藉此宣揚民主的正確性,使這一個講座的內容與我預期不大一樣。可討論的空間也因加入了對民主的批判而大大擴闊。的確,三本小說只是一面倒指出獨裁荒謬;講者以指出民主制度,尤其是選舉模式的弊處來「平衡」,好處是全面,壞處是不夠聚焦。事實上,是次講座所涉及的材料足以分開多次講座探討,例如三本小說各有特色,時代不同卻各有共通點;世界上出現過的獨裁政治,以及現今的獨裁政府如何(及為何)偽裝自己;民主的發展過程,民主制度帶來的危機及解決方法;人民方面,有啟蒙運動孕育出個人自主生而平等的思想,人民素質如何影響民主制度的運作,選舉方法如何影響民主的彰顯等等。我個人認為講者可以選一些來作深入些的分享。

在討論期間,與會者帶出了很多有趣的思考,例如,民主與民智的關係──是民智影響民主實行的素質,還是兩者可以在實行民主時同時提升?理念與結果的落差?選舉的過程及結果是反映感性還是理性?通過選舉實現權力更替可否提升市民及政府對現行制度的反省意欲?我又想,資本主義是否一定與民主制度掛鈎?社會主義又是否一定需要一個獨裁政府實行?資本主義下又有沒有獨裁的影子,如地產霸權,潮流框框等等?

民主是否真理的代名詞?是不是因為恐怖的歷史使我們唾棄獨裁?是不是個人自主生而平等的願景使人民擁護民主思想?感謝講者為與會者帶來大量關於政治的反思,相信講者已經成功達到她的目的--讓我們反思「為何要民主?」──雖然可能根本沒有完美的答案。

第七講是袁曉桐先生的「貨幣人間」。由於資料太多,需要時間消化,故容後再評。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貨幣人間



講者: Hilton Yuen
日期: 12th October, 2010
摘要:

‘None are more hopelessly enslaved than those who falsely believe they are free.’
‘沒有誰比那些誤以前自己是自由的人受奴役得更深。’
德國詩人
Goethe歌德 (1749 - 1832)
金錢,
我們天天都對著。
當今世上,
無論是在比較先進或是比較落後的國家裡,
人們的一生,
都幾乎為著錢而勞碌和煩惱,
嚴重的更會為著錢而犯罪和送命。

但是,
縱使身於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
走在街上問問,
我想在1000人裡,
也難有一人,
可以準確的解釋,
「現代的金錢是怎樣被製造出來?!」
更莫論是世界上
那些活在落後國家的人,
可能窮一生都為「錢」而勞碌,
卻對「它」非常無知。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Why democracy? 為何要民主? 由「美麗新世界」、「盛世2013」和「1984」開始

講者: Clare Huang
日期: 5th October, 2010
摘要:


啟蒙運動後,人類開始擺脫宗教的教條式統治,進入以人為本的時代。學者Humes和Locke等人試圖以「契約論」論證國家統治人民的正當性。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共產主義的興起等事件,人們對獨裁的恐懼逐漸產生了。


「美麗新世界」和「1984」都是二十世紀的政治諷刺文學作品,前者描述一個被科技支配的世界,人的能力和社會地位早已被決定,各人於「定型」之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美滿」生活;「1984」則是明顯地批評極權主義,描述在獨裁者「老大哥」(Big Brother)統治之下,人民的思想被嚴重控制的恐怖狀態。「盛世2013」則是一年前面世的科幻小說,故事舞台是2013年進入冰火盛世、成為世界強國的中國。


本講將會討論這三篇小說中獨裁社會的特徵,同時探討極權政府和民主社會各自可實現的價值。當社會主流以為民主成為了無用反思的口號時,民主的價值與意義是否就真的那麼理所當然呢?我們到底是真的體會並同意民主對人與社會關係的詮譯,還是僅僅成為隱沒於人群之中,隨波逐流的人?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第四五講的意見 --- Adam Fok

UCB第四講是肥幫的外星人與UFO之謎。Helic同學一再強調聽眾不用擔心自身知識不足而不明白肥幫的講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講座分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討論「高智慧生物」形成的條件是如何「苛刻」;第二部份是介紹地球人與「外星人」的「交流情況」,例如人類如何嘗試與外星人溝通以及一些疑似外星人到訪地球的「證據」。

肥幫以天文學的知識做佐證,認為太空中應該要有與地球類似的環境,以及有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使「人類」「出現」(在物種演化論及神創造論等等爭議中,請容許我使用「出現」一詞),才會有機會在外太空形成「高智慧生物」。可惜,在場人士,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這個論證有點問題:第一,「高智慧生物」的結構及構成物不一定與人類相同或相似;第二,地球上「孕育」(這個詞語也算恰當吧?)「人類」的時間長,不一定代表在第二個星球上也需要一樣長的時間。就是Helic所說的「Sample」不夠。不過,肥幫以前中大學術的身份給講座,不免會想加入一定的天文知識在講座裡,而講座中提及的天文知識是正確的,只是以那些知識來論證外星人出現的機率如何地低,則不夠說服力。

至於第二部份,肥幫介紹的UFO及其他有關的歷史,輔以大量圖片,是一節不錯的通識課,也表現出人類在面對及尋找「外星人」時的想像力及愚昧。內容豐富有趣,但略嫌大路。人類對外星人的想像,是否局限於UFO以及其他疑幻疑真的證據如麥田圈等?文藝作品以及電影塑造的外星人形像,如何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理解改變?作者把外星人加入在他們的作品中,用意是甚麼?是他們真的認為有發現外星人的一天?是因為外星人有很大想像空間?是市場需要?還是他們利用外星人作某些影射?外星人對文學電影貢獻甚大,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取材方向。

人類雖然會把自己與外星人作區別,例如,他們會是「妖怪」──以人類的審美觀來說,也可能會是很多手很多腳。但我們始終為想像中的「他們」加入了人類的元素及慾望,例如,作者會想像外星人會密謀侵略自己,外星人會幹破壞的事情,外星人會因為對我們有「興趣」而解剖人類或以人類做實驗。人類一方面為自己能夠以科學,以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及對宇宙的「理解」而感到驕傲,一方面人類對自己無知的領域束手無策──從個人命運訴諸天象,到對超能力的嚮往,古今例子俯拾皆是。千年前人類可能會嘲笑遠古的人類如何無知,但他們會否預測到千年後他們成為現今我們嘲笑的對象?同樣,我們今天自吹自擂科技昌明一日千里,如果千年後沒有因為人類的愚蠢或大審判等原因而地球自爆或人類「絕種」,我們很可能被我們的後代嘲笑無知。

人類對外星人的理解,是以「己」之道施「彼」之身,跟井底之蛙其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批評肥幫不合邏輯,思考不夠周密 ;但其實以已知的東西去尋求未知,未嘗不是一個方法。

第五講是Hydra哥(區刀以此稱呼其人,本人樂意用之)的層壓式推銷手法。先看他的題目:「不平等條約」在前,層壓式推銷在後,兩樣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以冒號連結著。事實是,也是Hydra哥一再強調,層壓式推銷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不平等條約」上。可是,由於條約是在「你情我願」的情況簽下的,所以不平等也不會構成不合法。他也是把講座分成兩部份:宏觀與微觀。宏觀是這個手法的介紹,歷史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微觀是與這個手法有關的心理學知識以及他的個人經歷。

本人不得不佩服他對層壓式推銷的熟悉度,他也成功繪形繪聲地描述他經歷的情況──從相約,等待,入門,接觸,游說,課程,簽約每一個環節都有描述和分析。據說他沒有作「預先綵排」,他模仿課程的主講者維肖維妙,是爆肚之作。他觀察入微,當場人士的語氣,環境設置,小動作,職員的應變等等都有提及,實在意想不到。

因為Hydra哥的學歷背景(心理系),所以他加插了從心理的角度看層壓式推銷公司如何使市民落入圈套。關於評論他運用理論的準確度,本人沒有認識,相信張恒可以勝任。他學以致「用」(這裡指運用),值得大家學習。他也順道批評香港的法律太尊重自由市場,導致在香港無法以法律依據去告此類公司。假如與會者有修讀法律的話,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題目。

整個講座的氣氛非常好,觀笑聲不絕於耳,好得彷彿忘記了受害者「眾叛親離」「千金散盡」的苦況。受害者受害,是不是因為他們愚蠢「與人無尤」?我覺得不完全是。不是所有中招者都因為貪心,或者想不勞而獲才簽下「不平等條約」。正如Hydra哥說,他們用了不少心理學的招數,那不是一般市民可以招架得來。現今的廣告,商場擺設,行銷推廣等等都用了不少促使我們消費的手法,我們自稱大學生又招架得來嗎?課程是洗腦的絕佳時機,我估計課程是訴諸學員對家人兒女等的經濟責任,亦訴諸無需高學歷亦可以提升社會地位,只要夠努力(賣貨及找下線)等等,一切一切都是社會普遍的標準。他們會認為他們是一位推銷員(曾蔭權都自稱推銷員吧?),不是做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在課程中得到美好的願景,以及合理化自己加入這個行列的理由及邏輯。我個人認為,在心理學知識的背後,社會風氣亦是那麼多人中招的原因;而且,所謂風氣,不單是功利,也是「賺多錢養家過好生活」的信念。在這個角度看,心理學知識會否只不過是催化劑?我們笑,是因為Hydra哥的演釋傳神,是因為他模仿的導師說話無稽,還是因為這樣的東西也竟然有人相信?造成這場悲劇,是單純始作俑者的責任,是受害人的責任,是社會的錯?

容許我在這裡再一次多謝Hydra哥的分享,原因如下:我的一個朋友(A)給我的另一個朋友(B)帶上了「公司」,苦戰約七小時後全身而退。當朋友B履行承諾請朋友A吃M記的時候,朋友A問朋友B為甚麼不邀請我參與,朋友B實質說了甚麼我忘記了,總之可以四個字總結他對我的評價:

無藥可救。

所以他不會浪費他的時間去改變我。因此本人失去一次親身經歷的黃金機會。Hydra哥正為我補完這個「遺憾」!